这是说博弈打马也和战争一样,要诚心诚意、谨慎镇定, 才能保证取胜。刘毅、桓温、谢安、刘信等历史人物,他们有的因对人无二心,便"一掷六子皆赤"③;有的因平生不入负局,故伐蜀的剑阁之战必克④;谢安的棋艺本不及谢玄,因为他能处之泰然,所以他与其侄围棋赌墅,谢玄没有取胜,谢安没有输掉别墅。下棋是这样,实战时,作为最高指挥官的谢安,因其临危不惧,遂获淝水大捷⑤。既然《论语》那样的经书都提倡博弈,历代的政治军事大家也多有谙于此道者,那么象陶长沙(指陶侃,因其曾为长沙太守)那样,要求部下正襟危坐,把他们的博具投之于江,大可不必①,而应该效法急人之难的袁彦道,他在博弈取胜后,高兴得脱帽而掷之②。通过这些具体事例,不仅生动他说明了博弈之事有益无害,还把此道与德义、专诚、谨慎、镇定,以及助人、克敌等优秀品格和奇功殊勋等联系起来。可见作者绝不是单纯为消遣而"打马",而是借这一"深闺雅戏",婉转曲折地表达御敌复国之望。② 《古今女史》卷一引赵如源评此赋云:"文人三昧,虽游戏亦具大神通。"③ 王士禄《宫闺氏籍艺文考略》引《神释堂脞语》云:"易安落笔即奇工。《打马》一赋,尤称神品,不独下语精丽也。"① 奔竞:语出《南史·颜延之传》:"外示寡求,内怀奔竟,干禄祈迁,不知极己。"原谓为名利而奔忙。这里不能拘泥原意。
② 腾骧,语出张衡《西京赋》:"乃奋翅而腾骧。"原为飞腾之意。这里宜用其引申之意。③ 《五代史·吴世家》。
④ 《世说新语·识鉴》,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年版。
⑤ 《晋书·谢安传》。
① 《晋书·陶侃传》。
② 《世说新语·任诞》。
这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其直抒爱国心怀的乱辞曰:佛握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这一段总括了全篇的要旨,其中没有一字不涉爱国之情。"佛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煮的小名,他曾南侵攻打刘宋。清照在赋中诅咒拓跋焘,说她一定能看到这个来犯者"卯年死"③的下场。"卯年"是指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攻宋的第二年(451 年),实际上是赋作者借以诅咒金寇死期不远。传主以拓跋焘比喻金寇非常恰切,当年这个小名叫做"佛貍"的胡人任用汉族的崔浩等攻击刘宋,如同"当今"金寇利用伪齐帝刘豫合犯赵宋。佛貍最终被宦官所杀,金寇和刘豫也同样不会有好下场。"贵贱"以下三句,既有蒿目时艰之心,即叹息全国不分贵贱都在逃难,更有讥讽当权者之意--就象棋盘上布满了"骅骝"和"騄駬"这样的神骏,因没有象造父那样的善御者,势必寸步难行,正如现实中象岳飞那样"尽忠报国"的骁勇,不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时局才如此危险,面临金、齐合犯,全国上下只有到处流窜。"时危安得真致此"系杜诗成句①,杜甫也是感于危世,缘事而发。"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②,这是作者的自道:她说我虽然老了,已没有了象曹操和王敦那样的"壮心"和"千里"之志③,但是仍然希望能够渡过淮水,回到故乡去。这话说得多么实在,又多么感人,以致从字面上一点看不出它是豪言壮语,但在语义之深层却跳动着作者对家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她想渡过淮水,就是要回到被金寇占领的故乡,其中的潜台词与宗泽临死时,大呼"过河"者三是一样的,亦如李汉章所云:"国破家亡感慨多,中兴汗马久磋跎。可怜淮水终难渡,遗恨还同说过河。"④
(二)"韵事奇人,两垂不朽"
这是元明间人士陶宗仪在其所编《说郛》一书中,评论李清照《(打马图经)序》的一段文字中的两句。意谓陶宗仪认为李清照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她所作的关于依经打马的文章,也是难得的妙文,她和她的文章将万古流芳,永不混灭。清照《〈打马图经〉序》曰:慧则通,通则无所不达;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故疱丁之解牛,郢人之运斤,师旷之听,离娄之视,大至于尧舜之仁,桀纣之恶;小至于掷豆起蝇,中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后世之人,不惟学圣人之道,不到圣处,虽嬉戏之事,亦得其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夫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且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③ 《宋书·臧质传》引童谣云:"虏马饮江水,佛貍死卯年。"① 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② 相将:犹云相与或相共。参见《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
③ 分别参见曹操《龟虽寿》诗和《世说新语·豪爽》篇玉敦酒后击唾壶歌曹诗之事。④ 转引自《李清照集》第307 页。
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之。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何。于是乎博弈之事讲矣。且长行、叶子、博簺、弹棋,世无传者。打褐、大小、猪窝、族鬼、胡画、数仓、赌快之类,皆鄙俚,不经见。藏酒、樗蒲、双蹙融,近渐废绝。选仙、加减、插关火,质鲁任命,无所施人智巧。大小象戏、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独采选、打马,特为闺房雅戏。尝恨采选丛繁,劳于检阅,故能通者少,难遇勍敌。打马简要,而苦无文采。按打马世有二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流行既久,各有图经凡例可考。行移赏罚,互有同异。又宣和间,人取二种马。参杂加减,大约交加侥幸,古意尽矣。所谓宣和马者是也。予独爱依经马,因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随事附见,使儿辈图之。不独施之博徒,实足贻诸好事。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时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易安室序。
这是一篇不到六百字的序言,是为棋的游戏规则所写的序,它为什么会得到陶宗仪上述那么高的评价?为了作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请读李汉章《题李易安(打马图)井跋》①:予幼读《打马赋》,爱其文,知易安居士不独诗余一道,冠绝千古,且信晦翁之言,非过许也。长游齐鲁,获睹其图,益广所未见。然予性暗于博,不解争先之术,第喜其措辞典雅,立意名隽,询闺房之雅制,小道之巨观;寓锦心绣口游戏之中,致足乐也。若夫生际乱离,去国怀土,天涯迟暮,感慨无聊,既随事以行文,亦因文以见志,又足悲矣!暇日检点完篇,手录一过,贻诸好事,庶有见作者之心焉。
落款中虽然只提到《打马图》,实际上李汉章的这一题辞是针对李清照的《打马赋》、《打马图经》和《〈打马图经〉序》三篇文章的。他认为这三篇文章,"亦因文以见志"、"有见作者之心"。诚然,传主在这三篇文章中所表现的"心"、"志",就是"生际乱离,去国怀土,天涯迟暮,感慨无聊"①,换言之就是其极度思乡爱国的心志,也是今后人深受感动的原因所在。
在本书第二章中,曾把《〈打马图经〉序》作为传主的"春蚕到死'思'不尽,仍以其学传后人"的一个例证,这里又说它表现了传主的爱国心志,前后的说法是否有矛盾呢?可以肯定他说没有矛盾。因为爱国心志不是空洞抽象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打马图经〉序》,文末署作"时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易安室序"。绍兴四年,即公元1134年,是年九月,伪齐帝刘豫向金人献策,合兵南犯。谍报传来,举朝震恐,有的劝高宗离开临安,疏散百官。唯独赵鼎坚持说:"战而不捷,去未晚也"②,高宗一度采纳了赵鼎的计策。十月,高宗由临安登舟北上,驶往抗敌前沿的姑苏等地:"帝不以玩好自随,御舟三十余艘,所载书籍而已。帝既发,乃命六宫自温州泛海往泉州"③。朝廷的这一举措,传主当时不一定得悉真情,一般老百姓就更不明真相,于是就出现了清照序中所写的情景:① 转引自《李清照集》第307 页。
① 无聊:这里指无所依赖的意思。
② 《续资治通鉴·绍兴四年九月》。
③ 《续资治通鉴·绍兴四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