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至。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何,于是乎博弈之事讲矣。这里既交代了其重操博弈之事的来龙去脉,也有意无意地对"自南渡来,流离迁徙"的现状作了真实的记录,这固然也是对国事民生的一种关注,但清照此文的意义远不止此,而在于当江山社稷面临强敌进犯的危急中,她通过"打马",来提倡一种"争先术"和尚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时人心所向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所以对传主自称的"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她岂不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赌徒?恰恰相反,她之所以在这种"闺房雅戏"中大作文章--为"打马"创制了新规、写了赋,仍意犹未尽,又写了这篇序。在这一组文章中,她仿佛忘记了自己不久前所经历的诸多大不幸,也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举步维艰的嫠妇,倒象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和运筹帷幄的指挥员。
作为《打马图经》的序言,自然要对"打马"这种棋艺有所介绍,这是全文的第四段,也是最后一个段落,约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作者一口气列举了二十种古代博戏,这不仅表现了清照对于博弈知识的丰富和精深,更发人深思的是在这二十种博戏中,作者只喜爱"打马"一种,并着力改良了其"苦无文采"的不足之处,为它创制了明确的赏罚规则,作了文字说明,还叫儿辈绘制成图,即所谓:予独爱依经马,因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 随事附见,使儿辈图之。不独施之博徒,实足贻诸好事。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这是一段颇可玩味的文字。首先,作者把本来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游戏名之为"打马"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和暗示,也就是说在家国落入敌手时,要"独爱""打马"习武,从而实现复国还乡之望;其次,作者特别强调"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难道这里只是要人记住她李易安是一个作为"末技"的"闺房雅戏"的加工创制者的头衔吗?绝不只是如此,她的用意是叫世世代代都能理解她李易安之所以倾心于"命辞打马",完全是出于"嫠不恤纬,唯国是爱"的忠荩之心;第三,这虽然是一篇游戏文字的序言,但其中所提倡的做事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面对国难要具有蒿目时艰的精神,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闺房雅戏"的范围,尤为可贵的是作者的着眼点始终关注着"儿辈"和"千万世后"的子子孙孙的思想情操,这对于一个自身并无子嗣的人来说,岂不是更高层次上的爱国情怀?传主对于桑梓国是的这番捆诚,早已口碑相传:南渡偷安王气孤,争先一局已全输;庙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①。
① 李汉章《题李易安〈打马图〉并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