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李清照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至。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何,于是乎博弈之事讲矣。这里既交代了其重操博弈之事的来龙去脉,也有意无意地对"自南渡来,流离迁徙"的现状作了真实的记录,这固然也是对国事民生的一种关注,但清照此文的意义远不止此,而在于当江山社稷面临强敌进犯的危急中,她通过"打马",来提倡一种"争先术"和尚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时人心所向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所以对传主自称的"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她岂不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赌徒?恰恰相反,她之所以在这种"闺房雅戏"中大作文章--为"打马"创制了新规、写了赋,仍意犹未尽,又写了这篇序。在这一组文章中,她仿佛忘记了自己不久前所经历的诸多大不幸,也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举步维艰的嫠妇,倒象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和运筹帷幄的指挥员。
  作为《打马图经》的序言,自然要对"打马"这种棋艺有所介绍,这是全文的第四段,也是最后一个段落,约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作者一口气列举了二十种古代博戏,这不仅表现了清照对于博弈知识的丰富和精深,更发人深思的是在这二十种博戏中,作者只喜爱"打马"一种,并着力改良了其"苦无文采"的不足之处,为它创制了明确的赏罚规则,作了文字说明,还叫儿辈绘制成图,即所谓:予独爱依经马,因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 随事附见,使儿辈图之。不独施之博徒,实足贻诸好事。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这是一段颇可玩味的文字。首先,作者把本来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游戏名之为"打马"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和暗示,也就是说在家国落入敌手时,要"独爱""打马"习武,从而实现复国还乡之望;其次,作者特别强调"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难道这里只是要人记住她李易安是一个作为"末技"的"闺房雅戏"的加工创制者的头衔吗?绝不只是如此,她的用意是叫世世代代都能理解她李易安之所以倾心于"命辞打马",完全是出于"嫠不恤纬,唯国是爱"的忠荩之心;第三,这虽然是一篇游戏文字的序言,但其中所提倡的做事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面对国难要具有蒿目时艰的精神,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闺房雅戏"的范围,尤为可贵的是作者的着眼点始终关注着"儿辈"和"千万世后"的子子孙孙的思想情操,这对于一个自身并无子嗣的人来说,岂不是更高层次上的爱国情怀?传主对于桑梓国是的这番捆诚,早已口碑相传:南渡偷安王气孤,争先一局已全输;庙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①。
  ① 李汉章《题李易安〈打马图〉并跋》。

 
三、"举目有河山之异"
  在我国文学史上,姓李的人很多,从唐代算起到李清照为止,仅著名人物不下二十位,其中最受称道的是五个人,即诗中三李的李白、李贺、李商隐和词中三李的李白、李煜、李清照。三李并称不仅是基于姓氏相同的表层原因,主要是其作品有某种内在联系或相似之处。就后三李而言,虽然将其称为词中三李不见得多么贴切,因为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十二首词,尽管与李煜的词有某些相似之处,而要梳理出李清照的词与李白、李煜词的共同之点,却要花费一番功夫,倒是她的那种抒发"河山之异"①的诗,与李白、李煜的词有较明显的共性。这种共性不是体现在某些具体篇目里,而是指三人作品所共同具有的凝重的历史感和士大夫的气质上。说李白、李煜词具有士大夫气不难理解,无须赘言,说李清照具有士大夫气,恐怕得从其"八咏楼"之游谈起。
  (一)"江山留与后人愁"
  此句是出自李清照写于绍兴五年春夏之交的《题八咏楼》诗: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南朝齐诗人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期间,除写有表达"慕归"之心的《登玄畅楼诗》外,还写了总题为《八咏》的八首诗①题于玄畅楼壁,时号绝唱。后人因而将玄畅楼改名为八咏楼。②沈约有志于宰辅之职,而不被朝廷所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遂上书陈情云:"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③后即以"沈腰"为愁损腰围的代称。又因沈约所写《八咏》诗,多寓己外补不得已之悲愍意,作为人文景观八咏楼的深层文化积淀,也就具有了浓重的愁绪。这种愁绪有与表示枪怀故国的"新亭对位"同构之处,也是清照"八咏楼"之游的原因所在。她既与"过江人士"类似,均抱有"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④的感慨,又与沈约和"新亭对泣"者不同,她的感慨不是为个人得失而发,更没有悲观到作楚囚对位的地步,而是以其雄浑之笔,抒发亟望复国的"江山之愁"。正因为传主的思想境界大大高于以往吟唱"八咏楼"的诸多"须眉",所以她的《题八咏楼》诗,不仅远胜于被誉为"绝唱"的沈约之作,就是令李白折服的崔颖等人的同题之咏,亦黯然失色,兹录作对比:旦登西北楼,楼峻石墉厚。宛生长定口,俯压三江口。排阶衔鸟衡,交疏过牛斗。左右会稽镇,① 《晋书·王导传》。
  ① 这八首诗的题目分别为:《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
  ② 据考玄杨楼始名八咏楼,时在盛唐而非北宋。
  ③ 沈约《与徐勉书》。
  ④ 《晋书·王导传》。
  出入具区薮。越岩森其前,浙江漫其后。此地实东阳,由来山水乡。隐侯①有遗咏,落简尚余芳。具物昔未改,斯人今已亡。粤余汞藩左,束发事文场。怅不见夫子,神期遥相望。--崔融《登东阳沈隐侯八咏楼》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登临白云晚,留恨此遗风。
  --崔颢《题沈隐侯八咏楼》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严维《送人入金华》应该说这三首诗各有特点,有的颇有气势,有的堪称清词丽句。清照作为后来者,从她的诗中可以看出,其对崔、严之诗是有所化用和借取的,但却真正做到了去粗取精,精益求精,遂使其诗一字值千金,一句抵百句。首句"千古风流八咏楼",可谓写尽斯楼之风流倜傥,虽无"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榭,回望川之阴"①的平实写真之笔,却以轻灵潇洒、气势豪迈见长。次句"江山留与后人愁"紧承前句,意谓象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东南名胜,留给后人的不但不再是逸兴壮采,甚至也不只是被称为"隐侯"的沈约式的个人忧愁,而是为大好河山可能落人敌手生发出来的家国之愁。对于这种"愁",清照在其诗文中曾多次抒发过。事实证明,她的这种"江山之愁"不是多余的。因为"金人连年以深秋弓劲马肥入寇,薄暑乃归。远至湖、湘、二浙,兵戎扰攘,所在未尚有乐土也"②。具体说来,继汴京沦陷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的驻跸之地建康、杭州等地,也先后一度失守。曾几何时,金兵直逼四明,高宗只得从海路逃遁。如今作为行在的临安,又一次受到金、齐合兵进犯的严重威胁。眼下敌人虽撤回原地,如果不对其采取断然措施,打过淮河去,收复北方失地,而是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钱奴颜卑膝去安抚敌人,那么性如虎狼的"夷虏",永远不会善罢甘休,南宋的大好河山便没有安全保障。这就是清照赋予"江山留与后人愁"一句的深层意蕴,也是一种既宛转又深逐的爱国情怀。在她之后,辛弃疾笔下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③,是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极目眺望远山而产生的愁恨,与清照由揽观八咏楼所引发的"江山之愁",几无二致。我们的可钦又可叹的传主就是这么一个人,她虽然无权过问朝政国事,但她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就其内衷而言,与宗泽、李纲、韩世忠、岳飞,以及后来的辛弃疾、刘辰翁等爱国将相,可以说是息息相通的。所以辛弃疾《稼轩词》对于易安的效仿,不局限于她的词,还包括她的诗、赋①,至于刘辰翁每诵清照元宵词《永遇乐》"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那就更是因为受到清照爱国情怀的感染,而与其共鸣或异时相感的缘故。
第 40/54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