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③ 《穆宗毅皇帝实录》卷107,页12-13。
  ④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29,户政类屯垦。
  ⑤ 《穆宗毅皇帝实录》卷103,页9。
  ① 光绪22 年1 月11 日,《益闻录》。
  ② 唐训方《唐中丞遗集》,条教。
  ③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29,户政类,屯垦。
  -----------------------------------------------------------
  其一,明清以来,相继实行以粮代役和摊丁入亩,自耕农无须直接向封建国家服徭役,他们已不是依附农了,而是自由农民。因此,自耕农的增多,实际就是自由农民的增多。其二,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自耕农的增多有利于调整封建生产关系,缓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条件下,自耕农增多必然导致农民的两极分化:富农、富裕的自耕农与雇农、游民。这种情况又促进雇佣关系的产生:如太平天国后,"种田至数十亩便须雇佣工人",有"长年者"、"半年头者"、"忙工者",报酬咸以工资支付。④同时,由于"土地的大小与副业的重要程度,成反比例"⑤,有些富农或富裕的自耕农雇人耕种,有较多土地,他们或多或少地放弃家庭手工业,其经营的农业带有一定的商品化倾向。这就冲击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形式。这些都对封建经济起着瓦解作用,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产生。
  -----------------------------------------------------------
  ④ 《吴农续说》,光绪11 年12 月13 日《申报》。
  ⑤ 冯和法《农村社会学大纲》,页253。
  -----------------------------------------------------------
  另一方面,由于有田无人耕种,原来租佃关系发生危机,地主不得不实行永佃制,只要佃农交纳地租,就可以取得永佃权。佃农对所耕种的土地有绝对使用权和支配权,地主不得退佃另租,不得增租,地租剥削限制在一个固定水平上。永佃制的盛行也反映了佃农身份的变化:地主与佃农除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之外,没有其他任何附加条件;土地的产权和使用权分割了,佃农的身份也有所提高。由于有不得退佃另租和不得增租的规定,使佃农可以比较稳定地经营田产,扩大再生产,从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增强了商品化趋势,显然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成和发展。
  (三)冲击了闭关守旧的观念,开启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学习西方之先河
  鸦片战争后,随着侵略者的炮火和商品倾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开始登陆,逐渐向中国渗透和传播。对于西学,清朝统治集团及士大夫普遍怀着天朝大国的政治和文化心理,表示鄙视和排斥,以为不屑一顾。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廷朝野开始感受到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少数先进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更为震惊。而且,他们转入理性的思索,"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林、魏承认列强的"长技",主张学习和引进,以"御侮图强"。可是,他们并不承认西方文化的优势,仍然恰守儒学文化。"师夷长技"的最终目的是逐出西方列强势力及其文化,使中国回复到战前的闭关状态。显然,林、魏并不想开放国门,也不想变革传统社会。相形之下,洪秀全显得更加开放。这位农民起义领袖大胆逾出了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的表象层面,直接进入西方文化的宗教层面。
  他接受并引进了基督教,宣传上帝是"独一真神",号召人们敬拜上帝,而且利用上帝的无上权威,贬低孔孟之道,禁止偶像崇拜,横扫佛道等宗教与迷信。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西方宗教来反对中国的传统宗教与文化。洪秀全接受和利用基督教主要是出于反清革命的政治动机,为此,他对基督教加以改造,融入大量儒学观念,从而创立了拜上帝教。他的主要目的在于透过宗教神学以推动革命,为此,采取了强烈的反传统态度,甚至不惜与中国传统的宗教迷信及孔子、祖先崇拜决裂。洪秀全把西方人创造的皇上帝(耶和华)当作中国人的主宰,还把自己说成是他的儿子,建树起新的神学和政治的偶像,以代替中国传统的偶像崇拜,包括神佛孔孟以及历代皇帝,建立拜上帝教的神权统治。可见,洪秀全接受和吸纳基督教,并非出于他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的深入考察了解,更没有经过深刻系统的理性分析。他只是按照中国儒生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去摄取基督教的理论、教义。
  即使如此,洪秀全仍比清朝官僚和士大夫更具开放与革新意识。尤其在对待儒学文化和传统神学的态度上,洪秀全和清朝士大夫始终存在激烈的斗争。曾国藩在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就攻击洪秀全是"用夷变夏"、违悖孔孟"圣道"的叛逆。他号召知识分子,参与湘军的镇压行动,捍卫孔孟"圣道",不仅要消灭太平天国,而且必须祛除邪教和西方文化,恢复和重建封建理学和传统神学体系。就在曾国藩、李鸿章等转化为洋务派之后,虽然主张"师夷长技",但却坚持对西方宗教和文化采取严厉的排斥态度。以致西方传教士把曾、李都看作基督教的顽固敌人。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就多次接待外国列强的使节,申明其独立自主、平等交往之对外政策。天国领导人表示,只要列强不站在清朝一边,不但可以"相安无事",而且会成为"亲密的朋友"。天国主张贸易开放,"万国皆通商","惠和中外,商旅不禁",但严禁鸦片贸易,1860 年-1861年,太平军攻克苏南、浙江后,允许外商到天国占领区经商,并采行积极举措,发展丝茶贸易。各国商人涌向苏浙,丝茶出口持续增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不言而喻,这与天国的开放贸易政策之实施具有直接关系。反观清朝仍在顽固坚持的闭关政策,显见两个政权对外观念和政策上的差距。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在学习西方文化方面更加迈进一步,这就是《资政新篇》的提出和颁布。《资政新篇》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中绝对平均主义,主张发展私有经济,兴办近代化工业。这一方案得到洪秀全的基本赞同。看来,在洪仁玕的影响下,洪秀全的思想结构发生新的演进,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因素。他的视野已开始逾出单纯的宗教范畴,并转向西方进步事物,因而他批准颁布《资政新篇》。这体现了洪秀全开放意识的进一步深化。由此可见,比起盲目排外的清朝皇帝,甚至后来的洋务派,洪秀全都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可以预期,如果太平天国取得胜利,洪秀全和洪仁玕将会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并实施《资政新篇》中的若干近代化建设方案。沿海一带城市则将兴建近代工商业,成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实业基地。而且,其规模和效果可能比洋务运动更加显著。
第 88/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