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丛刊),第一册。
③ 《孙中山选集》(下),页494。
④ 《孙中山选集》(上),页73-74。
① 《哀太平天国》,《民报》第18 号。
-----------------------------------------------------------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来自西方,但也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那里得到反面的借鉴。他说:(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般人到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故洪秀全便因此失败②。
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③因此,他主张仿效西方列强,提倡民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凡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并且,坚决摈弃君主专制,他昭告国人:"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④看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孙中山在政治理念上超越了洪秀全的皇权观念。透过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反思和检讨,并比较西方列强的新型政治体制,孙中山揭示和批评了洪秀全的最大政治失误--继续保持君主专制,其他领袖竞相仿效,"大家想做皇帝",由此引发内江和变乱,导致天国的衰亡,在孙中山看来,唯一合理的选择是,学习和采行西方民主共和国体制。这样,才能在推翻清廷之后,建设一个富强和近代化的新国家。因此,在学习西方的课题上,洪、孙显然有不同的侧重。洪秀全偏重于学习和引进基督教,对西方政经学说鲜少认知;孙中山虽是基督徒,却对传播基督教缺乏兴趣,而是集中精力学习和研究西方政治学说,以建构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孙中山曾就此分析说:"洪秀全当时革命,尚不知有民权主义,所以他一起义时,便封了五个王",选择了传统的君主专制。①他把洪秀全的失误归结为时代和常识的局限。及至清末,朝廷开放留学,西学在知识界逐渐普及,西方政治学说多有传播,孙中山等革命派遂突破君主专制的窠臼,选择了民主共和体制。洪、孙的不同选择,正是中国近代社会演进的阶段性思维成果。但是,就政治功利而言,洪、孙则怀着共同的救国救民之目的,而向西方寻找真理。因此,毛泽东把他们都列为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家和革命先驱。孙中山把"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主张视为对太平天国土地平均分配政策的继承。他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今日之均产主义。
-----------------------------------------------------------
② 《孙中山选集》(下),页576。
③ 《孙中山选集》(上),页84。
① 《孙中山选集》(上),页68。
-----------------------------------------------------------
①1924 年,他在三民主义讲演中说:"共产主义在外国只有言论,还没有完全实行,在中国洪秀全时代便实行过了。""洪秀全所实行的经济制度,是共产的事实,不是言论。"②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演说词》中又说:"至于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实行,且其功效较俄国尤大,后为英国戈登所破坏,故今日无从考证。"③他称赞洪秀全因实行了一种"把社会上无论大小财产都集中到政府手中"的"共产制度","所以他打了十几年仗,没有借外债,人民也丰衣足食。"④这些言论表明,孙中山重视和肯定洪秀全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政策,并认为这是民生主义的重要历史实践,而且"功效较俄国尤大"。他认为,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贫富不均主要表现在土地占有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洪秀全主导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制度》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一切土地归太平天国所有,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全体农民耕种。孙中山出身贫寒农家,对农村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体认,因而与洪秀全一样,把"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近程目标。他并未看过《天朝田亩制度》,但却提出与洪秀全类似的构想:1)废除土地私有制,实现土地国有;2)实行"耕者有其田"。他们的主张具有共同的阶级属性,反映了贫苦农民"要求根本消灭封建旧剥削者的愿望"①。洪、孙的区别只在于实施方式不同:洪秀全主张以行政命令,强制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孙中山受西方"地价增殖归公"学说的影响,主张由国家出面,以官价收购地主多占的土地,再出售给贫苦少地的农民,地价增殖收归国库。
-----------------------------------------------------------
① 《孙中山选集》(上),页439。
② 《孙中山选集》(下),页636。
③ 甘乃光《中山全集(分类索引)》,页1026。
④ 甘乃光《中山全集(分类索引)》,页1026。
① 《两种乌托邦》,《列宁选集》,卷2,页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