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
  其二,鸦片战争中,清军畏敌如虎,一败涂地,更加暴露出清朝统治力量的虚弱;而广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显示了民众的巨大力量。洪秀全从中得到深刻启示:清王朝动荡层弱,内外交困,国势衰微。群众一旦起而反抗,就有可能推倒这个朝廷。正如乌兰泰在疏陈太平天国兴起原因时所说:"皆由于办理夷务时,官兵之形迹俱被匪徒看破,
  从前畏兵如虎,近来视兵如羊,放肆无忌惮,易于滋事。"②当时,在全国反清斗争此伏彼起,北方有白莲教,南方有天地会。两广是天地会活动的主要基地。天地会提出"反清复明"口号,以此号召民众,建立秘密组织,展开地下反清活动,在民间颇有政治影响。洪秀全对天地会反清活动十分关注和支持,也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但是,洪秀全的反清长期停留在意识层次,缺乏行动实践,只是与几个知已朋友评论批判清廷,而与广大农民群众脱节。就在1843 年,他偶然研读了《劝世良言》后,从中获益甚多,对他创立拜上帝教,并以此宣传和组织群众,起了关键作用。
  洪秀全把1837 年病中梦境的情节与《劝世良言》的某些记载两相对照,彼此印证,发现二者"若合符节",于是"大觉大悟,如梦初醒。"认为自己的灵魂曾经升天,见过上帝,"确信梦象与全书均为真理,而他自己确为上帝所派以拯救天下一即中国,以使回到敬拜真神上帝之路者。"①这使他的反清思想得到加强,他高声大叫:"我曾在上帝之前亲自接受其命令,天命归予。纵使将来遇灾劫、有困难,我也决心去干。倘违悖天命,我只膺上帝之怒耳。"②他在中国传统的皇权思想与基督教的上帝崇拜融汇起来,自命上帝次子,奉天命临凡,由此又产生一种救主意识,自认担负着宣传拜上帝、废偶像以救世的使命。这种宗教思想与他反清革命思想结合,形成了他的革命思想,肩负着双重使命:政治斗争,领导与组织群众,扫除魔鬼妖邪,推翻情朝,开创新朝;宗教斗争,废弃偶像,崇拜上帝,改变世道人心,使中国复归上帝真道,实现天下太平。政治和宗教的双重目标指导着他的行动,在不同时朗,二者各有侧重,呈现不同的思想特征。1843-1844 年,洪秀全志在反清,政治斗争层面凸显,宗教层面处于次要地位,这又促使他采取了一系列反清行动。
  -----------------------------------------------------------
  ② 《乌兰泰片》,军机处录副奏折,革·太,第526-9号。
  ①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48。
  ② 同上。
  -----------------------------------------------------------
  首先与科举道路及清朝彻底决裂。《劝世良言》更加坚定了他抛弃科举仕途的决心。他从《劝世良言》中找到了屡试不售的原因:他没有敬拜独一真神上帝,他所信奉的儒学又"偏向虚妄",他所崇拜的至圣先师、文昌、魁星、帝君等都是偶像邪神,并不能保佑人"联捷高中"。这使他第一次产生了对孔子的不敬心理。看来,洪秀全根据《劝世良言》,大胆怀疑儒学的绝对真理性,由此引发对科举仕途的理性否定,较之因科场失意的思想冲动和反弹更加深刻和持久。
  洪秀全采取的第二个反清、反传统的行动是创立拜上帝教。
  洪秀全感到,推翻清朝必须动员民众、组织队伍。天地会是当时最流行的秘密结社,但他没有加入。他认为天地会口号陈旧,组织形式低级落后,成员流品复杂,难以成事。但天地会透过会党形式组织民众的经验则可借鉴。洪秀全构想能有一种新的精神武器和不同于天地会的反清组织,以动员和组织群众。为此,他怀着改朝换代的政治欲望,将《劝世良言》"潜心细读"了,并从独一真神观念中受到启发:既然上帝是独一真神,其他一切都是偶像邪神,那么,就应当敬拜上帝,打倒邪神偶像。而封建帝王、清朝皇帝不敬拜上帝而崇尚妖魔偶像,亦应统统推翻、打倒。这给洪秀全反清思想提供了宗教的根据,拜上帝教由此发轫和生成。洪秀全终于找到了新型的精神武器,作为联结自己和群众的思想、组织纽带,借以向教众灌输反清意识,并把他们组织动员起来,形成实现政治和宗教目标的物质力量。
  洪秀全为了确立自己的领袖地位,常常有意曲解《劝世良言》的本意,在其中各章"见有'我'、'我等'、'汝'、'他'等代名词,""每有文义符合其个人见解者,"则将该代名词"解作指其自己本人",声称该书是上帝"特为其个人而作由天所赐。"①以突出上帝和自己之间的血缘传承关系。他不放过每一个此类词语的诠释,凡是书中有"全"字出现,就曲解为洪秀全,拔高与加强自己的特殊地位。同时,他开始酝酿"升天受命"的神话,向洪仁玕讲述他"升天"异梦中"天王大道君王全"、"真命天子"等君权神授的故事。
  他又与李敬芳铸成两支宝剑,上刻"斩妖剑"三字,作《吟剑诗》一首: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投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南西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这首诗与以前的诗作内容颇有区别。洪秀全不仅具有真命天子的地位,其目标不只是改朝换代。而且,他是上帝次子,除了领导人民扫荡旧世界妖邪奸宄外,还要建设一个不同于封建王朝的四海一家,太平一统的光明世界。因而,这首诗不仅抒发了洪秀全推翻清廷、开创新朝的政治理念,而且概括了他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朦胧构想。他要超越历代改朝换代的陈旧模式,试图建设一个平等平均的新型社会。可见,洪秀全皈依上帝之后,思想迅速发生重大转变。
  废弃对孔子的偶像崇拜,是洪秀全第三个革命行动。
  洪秀全在《劝世良言》的感召和启发下,不再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反清的单一层次上,其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新的更加深刻的演进,由反清向反传统的层面扩展,集中表现为对孔子的怀疑、批评和废弃。这是他思想上的又一次飞跃。对一位儒生来说,与孔子决裂是一次艰难和痛苦的选择。洪秀全认为,上帝和孔子,他只能选择上帝,不可二者兼得。若不废弃孔子,就不能打倒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偶像,当然对上帝的崇拜也无法建立。因此,他毅然将自己执教的私塾中的孔子牌位弃去。从政治意义考察,自汉朝以来,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学,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尊崇,也是统治者箝制臣民思想的精神工具。孔子则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素王",成为封建帝王的替身,统治着广大知识阶层。要宣扬拜上帝教,就必须贬黜儒学;要否定历代封建帝王,就要连同他们的替身孔子一道废弃。宗教上的扬弃实质上是政治取舍的曲折反映。
  洪秀全这一行动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封建卫道者和习惯势力的非议与围攻,因而失去了私塾里的教席。而且,在家乡传教难以打开局面。恰好这时,清政府宣布解除对天主教的禁令,于是,他偕冯云山等人"出游天下","将此情教导世人",①使人皈依拜上帝教,"唤醒英雄"②,物色反清志士,试图吸纳教众,组织队伍。这是他采取的第四个反清行动。后来,他们发现"广西山多人野,最好招集英雄,买马聚粮",于是辗转前往广西,寻觅发展信徒、起事"谋国"的基地。
  洪、冯建立的第一个拜上帝教据点是贵县赐谷村。他们在此传教半年多,白天教书掩护,晚上用练拳、拜会等方式,向人们宣传敬拜上帝有福享,迷信鬼神落地狱等简单教义,发展了第一批教众。是时,地主豪绅利用争山场、水利设施等挑起土著人与客家人之间的械斗,洪、冯就从中调解,戳穿坏人挑拨离间的阴谋。地主欺压群众,洪秀全就为群众打抱不平。信徒王维正遭人诬告,被捕入狱,洪、冯立即营救,投诉官府,使王维正获释。他们还领导教众捣毁了据说很灵验、人们非常敬畏的六乌神像,并赋诗斥责,试图提高拜上帝教的威信。这些行动都属于合法斗争的范畴,但表明了洪秀全反对地主官吏迫害和掠夺农民的阶级立场。同时,还可看出,洪秀全开始采取从宗教斗争入手,动员和组织群众,扩大拜上帝教影响的斗争策略,以争取民心,建立巩固的宗教基地。
第 36/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