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据统计,嘉庆时,库存银锐减至1240 余万两。②道光朝财政形势更加险恶,尤其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五年之间,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决,固已不胜其浩繁矣。"③1840-1849 年,清朝财政赤字高达7 千余万两。④国库储存显然无力支付,只能转嫁这一沉重负担。
  道光帝的重要对策是,广开捐例,卖官鬻爵。有人考证,他在位时,捐输收入为3300 万两,其中鸦片战后为2/3。⑤捐输者则向人民加倍榨取,还本生财。道光帝还严旨追缴历年逋欠的钱粮,限期追比,并将鸦片战争赔款分摊各省。各级官吏全面动员,向农民催逼欠税,摊派新捐,从中渔利,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到处掀起抗捐抗税事件。战后10 年,有记载的即有100多起。人民的反抗情绪和心理普遍高涨,对洪秀全的反清思想酝酿必然产生强烈社会影响。
  -----------------------------------------------------------
  ⑤ 章学诚:《与执事论时务书》,见《章氏遗书》。
  ① 曾国藩《备陈民间疾苦疏》。
  ②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页3。
  ③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
  ④ 周育民《1840-1849 年的清朝财政》,载《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 年第2 期。
  ⑤ 彭泽益《19 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页16。
  -----------------------------------------------------------

 
二、反清思想的演变与形成
  (一)1837 年:反清思想的迸发洪秀全出身于自耕农家庭,其父兄终年辛勤劳动,尚可维持一家的生计。这种经济地位,虽使洪家避免了沉重的地租剥削,但苛重的赋税和勒折浮收,仍然剥夺了颇多劳动所得。洪秀全的青少年时代基本在农村度过。除读书外,经常帮助家庭干农活,习惯了农业劳动,过着清贫的农家生活。因此,他对农民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深刻了解农民的要求和愿望。而且,农民的思想意识深深扎根于洪秀全的思想结构里,成为重要的意识层次。这是他走向反清革命道路的内在阶级因素。
  同时,洪秀全又接受了十年的封建儒学教育。他从7 岁入塾起,就接触和学习儒家经典。18 岁时,受聘为本村的塾师。同时,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对儒学的认知也进一步深化。因此,封建儒学对洪秀全反清思想的内涵产生复杂的影响和制约。
  "学而优则仕",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信条,洪秀全也不例外。十年寒窗苦读,就是想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以期光宗耀祖,摆脱贫寒,改变自己农民的地位与处境。并且,他受儒学民本思想影响,试图入仕当一名清官,为政清廉,兴利除弊,改变农民的痛苦处境。
  看来,此时的洪秀全认同清朝的统治,对现实社会并未作深刻的探索和批判。官绅、地主与贫苦农民之间的严重阶级分野只给他留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他怀有救国救民的志愿,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则是科举入仕,在清朝政府中做官任事,治国济民。因而,科举前期的洪秀全并不具有反清革命意识,而是接受现存体制和社会现实,试图通过体制内的改革,革除苛政,求得清明政治,以济世救民。这与林则徐、左宗棠等具有民本思想的儒生的政治心理基本一致,也是儒家学说长期教化的必然结果。当然,自耕农的社会经济地位亦有重要影响。这一阶层渴望清廉政治和社会安定,企求和平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以实现温饱的生活目标。自耕农不愿社会出现剧烈危机和动荡,支持封建王朝的轻徭薄赋和发展生产的政策,拥护好皇帝和清官,接受体制内的改革。而且,自耕农也期望改变社会政治地位,除了辛勤劳动发财致富外,也竭力使子弟读书成才,试图通过科举道路,改变子弟和家庭现状。耕读结合的士农社会结构,使自耕农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定势,热心培养子弟读书做官。洪秀全也强烈地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期许,勤奋学习、追逐功名成了他青少年时代的主要奋斗目标。长辈的厚望与夸赞、学业的优秀,也使他本人自命不凡。在他看来,自己聪慧勤奋,才华出众,获取功名轻而易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凤愿即可实现。
  然而,1828、1836、1837 年三次应试,均名落孙山,使他的理想与追求连次受挫。尤其是1837 年落第后,洪秀全的心灵蒙受巨大创伤,精神受到严重刺激,终于支撑不住,忧愤成疾,重病一场,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一次严峻考验,思想也产生重要转变。病中,昏迷谵妄,曾梦老者赠剑斩妖。而且,他借病装疯,在室内走动跳跃,如兵士战斗状,口中大叫"斩妖"。他以这种奇梦异语、歇斯底里的狂态,抒发长期压抑在心中的愤懑。
  是时,连续的科场失意使洪秀全对清朝官场的黑暗有着切身的感受。企求通过科举入仕、跻身上层社会,改变个人和家庭的贫寒地位的奋斗毫无成功希望,洪秀全痛感前途渺茫,亟欲思索和选择新的奋斗道路。值得注意的是,他不象世俗的儒生那样:把失意归结为命运不济;或者消极颓唐,退出竞争,成为孔乙己式的寒酸之上;或者继续攻读,终老场屋,欲求一逞。相反,洪秀全把失利归于现实政治的黑暗与腐败,由不满、失望转向仇恨和抗争,矛头转指清廷。他认定清廷的科举不过是一场骗局,纨绔子弟行贿舞弊就能中试为官,贫寒才俊则只能陪考落第,惨遭封杀。因此,投身科考就会上当受骗,贫寒儒生不宜选择这条绝路,而应该另谋出路,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洪秀全的选择是反清革命,开创新朝。
  就在病中,洪秀全赋《述志诗》一首:"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①又做《金乌诗》一首:"鸟向飞兮必如我,我今为王事事可。身照金乌灾尽消,龙虎将军都辅佐。"②诗作表明,作者企图倾覆清廷,开创新朝。他在病时,曾手书"天王大道君王全"的朱书,诡称天赐,并吟诗言志,伊然以天王自居,奉天承运,诛妖斩邪,解救民悬。他的终极目标是"易象飞龙",改朝换代。二诗完全是一副亟欲取而代之的真命天子口吻。
第 34/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