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⑥ 《福济奏》,《历史档案》,1981 年第1 期。
  -----------------------------------------------------------
  (三)由盛而衰的转折
  这场内讧,就权力斗争本身而论,洪秀全是最大的赢家。他利用矛盾,削除了首义诸王及其山头,整合了中枢权力结构中的各大派系势力,牢固控制了最高权力,终于实现了长期追求的天王专制的夙愿。可是,对太平天国而言,则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内讧成了天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首先,首义诸王及大批中高级文武被屠杀,数万将士追随石达开远征,造成了领导核心的空虚,"朝中无将,国内无人",中枢军政缺乏人才治理。太平军实力也大为削弱,"不能为用"。主力兵团只剩下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坚守皖北、皖南疆土。天京守军单薄,只有七、八千人。太平军战斗力之虚弱,为建都以来所未见。
  其次,君臣内讧,兄弟相残,天父代言人成了"老奸头"而遭伏诛,拜上帝教所建立的宗教权威体系被血腥屠杀所粉碎。太平天国"军民之心最乱",从此"内政不修,人心各别"。众多将士对洪秀全等领袖和天国前途悲观失望,军中流传歌谣云:"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广大将士浴血奋战创建的天国被领袖们的内讧严重摧残,将士们执着追求的理想社会成了难以实现的空想,消极与失落的情绪蔓延开来。拜上帝教原有的亲和与凝聚力急剧削弱,世俗的权力纷争由上层向中下层转移,信仰危机与内耗共生,太平天国原有精神支柱遭到严重破坏,统一的宗教观念形态因而解体,各种异质观念侵入滋生,无疑损害了拜上帝教的思想整合功能。世俗的目标追求代替了理想的奋斗,太平天国运动也因此发生质的蜕变。
  第三,军事危机日趋严重。
  杨、韦内讧后,清军立即转入战略反攻。武汉、宁国失守,湖北与皖甫疆土沦丧。石达开远征后,江西腹地空虚,迅即为湘军吞噬。1857 年10 月,湘军陷湖口,其内湖、外江水师合为一体,并完全控制了安庆以西的长江水域。 1858 年5 月,湘军陷九江,积极策划沿江东犯。在天京周围,江南大营清军连陷溧水、句容、镇江,再次围困天京。凶焰复炽,江北大营也恢复攻势,围攻瓜洲、江浦,从北岸逼迫天京,太平军多年征战的战果几乎丧失殆尽。咸丰帝严诏各战场将帅"乘其内乱,次第削平"。①曾国藩也叫嚣:"洪杨股匪,不患今岁不平。"②太平天国和洪秀全面临存亡继绝的严峻考验。
  -----------------------------------------------------------
  ① 《上谕官文、胡林翼》,《方略》,卷163,页21。
  ② 《曾文正公全集》,家书,卷6。
  -----------------------------------------------------------

 
五、力挽狂澜重振天国
  面对危局,洪秀全表现了天国领袖的坚定信念和胆略,发挥了政治和军事才智,领导广大军民,浴血保卫天国,并在人事、政治、思想等领域展开革新与整合,迅速启用杰出的地方将帅陈玉成、李秀成等,重建军事领导班底;并以洪仁玕为军师,推行新政,终于使太平天国运动一度走出低谷,有所振兴。
  就其举措,分述如次:
  (一)清理与统合军民思想
  天京内讧,使军民对拜上帝宗教信仰陷入危机。内讧期间,血腥的厮杀和权力斗争,使宗教活动几乎停止。内讧平息之后,随着政局的初步安定,洪秀全必须清理拜上帝教的理论和教义,对内讧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回答,力图重新统合军民思想,振奋精神,共度难关。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认为,洪秀全面临抛弃或维护拜上帝教的艰难选择。
第 19/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