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487。
-----------------------------------------------------------
事实绝非如此,权力斗争的魔影死死缠住了洪秀全。曾经被杨、韦架空与控制的天王如今皇权欲急剧膨胀,把石达开看作杨、韦亚流,严加防范和限制。为了分散和抵销石的权力,他不惜任人唯亲,升封两位"又无才情,又无算什"的兄长为王,与石达开同理军政,使一度稳定下来的朝政再度陷入混乱。①这一错误决定遭到朝中文武的强烈抵制,大家听从翼王调遣指令,而对洪氏兄弟的指派消极怠工,"无肯听者"②。这一现状更激起洪秀全的猜忌和愤懑,加剧了对翼王的压制。石达开抱负、才智不得施展,还要受制于平庸狠劣的洪氏兄弟。况且,杨、韦被诛的恶例早使他怵目惊心,不能不提高警觉,以免成为天王玩弄权术的牺牲。于是,双方都杯弓蛇影,互不信任,展开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中枢权力结构的主次层面出现"君臣疑忌"的新危机③,而且关系日趋紧张,冲突势难避免,以致石达开感到天王"有一并谋害之意",必须先发制人,迅速选择,不致步杨、韦后尘。④客观他说,以前,洪秀全在与杨、韦内讧中基本属于被动反应,尽管诛戮首义元勋,犹可辩解。现在,他已改变了地位,完全是蓄意挑衅,尽管还没有谋害翼王的意向,但不能推卸分裂的责任。可怕的权力冲突已经完全左右了农民领袖的思维模式,他们根本无法解脱,只能亦步亦趋地滑向更加危险的深渊。大半年的相互残杀,数以万计的无辜将士的生命都不能使幸存者洪秀全积极接受教训,寻求安定团结的振兴之路。相反,直到病逝,这位领袖一直热衷于施展内讧中学会的权术,控制和驾驭着风雨飘摇的一隅江山。他对天国犯下的过失简直与他的贡献一样引人注目。
-----------------------------------------------------------
①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② 《李忠武公书犊》,(下)页18。
③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487。
④ 《石达开自述》,《太平天国史论丛》(二),页227。
-----------------------------------------------------------
石达开被削夺了擅权的机会和条件,又不愿象杨、韦那样与天王摊牌决战,更不甘生活在虎穴之中。他的选择道路是避祸--出走--分裂--割据称雄,在太平天国旗号下,经营自己的山头,开辟新的地盘,成就反清大业。他是义王,不能背叛天王与天国,他又是自视极高的统帅,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开创新的局面。于是,一场潜伏着的生死冲突演变为洪与石的突然分裂。
1857 年6 月2 日,翼王再度从天京出走。沿江翼殿将士纷起追随①。他的计划是公开拉走队伍,独立远征。19 日,抵达安庆。下旬,以通军主将头衔向全军发布淳谕,在大江南北公开露布,宣布与洪秀全分裂。谆谕凄楚动人,反响强烈,托出了避祸求全的委屈心理,并声称自己仍然愚忠天王,出走的目的是"出师再表真"--为了证实这种愚忠②。显然,愚忠是假,分裂是真,石达开真假相掺,使将士难以辨清,带走了数万大军。
洪秀全逼走石达开,受到文武军民的谴责。溧水、句容先后陷落,江南大营军势复振,天京形势转危。他只得向石达开让步,力挽分裂之局,下诏"将洪仁发、洪仁达伪号削去,并镌刻伪义王金牌一道,及合城各大小伪职求救表章,送往安庆。"形势对石达开十分有利,军心民心及天国事业都要求石达开回京总理军政,挽回大局。但义王不义,在安庆"并未受物,亦不允来,坐观洪逆成败,以为已利。"①石达开的大错铸成。他辜负了举国军民的期待,坚持分裂道路,既贻害了天国,也葬送了自己。
石达开说得好听,谆谕军民自行选择:"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②行动上又是一套,派人四出活动,劝诱将士脱离中央,扩大分裂队伍,甚至张贴告示,"解散金陵旧党",将士们"愿从军者即赴安庆,不愿意者给川资剃发回籍。"文告竟贴到天京外围的金柱关③。于是,他"将合朝好文武带去"④,天京城内只剩下七、八千精税,"余皆胁从老弱"⑤。洪秀全一再诏请,文武表章"百计迎回","其情词惨迫,反复不休。"可是,石达开还是一无反顾,"竞不复回"⑥。当时,石达开在安庆拥有数万精兵,是太平天国最强劲的机动力量。但是,他近在咫尺,拒不援救九江,坐视不愿附从的林启荣,困守危城。就在陈玉成进军湖北,湘军败退黄州,李续宾由九江北渡增援时,石达开仍然在安庆按兵不动,致使另一员抵制分裂的将领陈玉成兵败撤回,九江终于失守。对天京危局,石达开更是不闻不问,至1857 年10 月驱安庆将士进入江西,东西转战,试图救出被湘军围困的瑞州、临江、吉安的翼殿诸军,失利之后放弃江西占领区,经略浙闽,流动转战于南方各省,直到1863 年入川,至大渡河畔覆亡。我们看到,洪秀全对翼王出走是有所悔悟的,后来,遥封了军师,增加了衔号,一直列在领导集团的显赫位置,从来没有公开谴责石达开的分裂错误。但恶果已经铸成,这些高姿态的动作无济于挽回大局。
-----------------------------------------------------------
① 《李忠武公书牍》(下),页18。
② 《石达开谆谕》,《历史档案》,1981 年第1 期。
① 《何桂清片》,《历史档案》,1981 年第1 期。
② 《石达开谆谕》,《历史档案》,1981 年第1 期。
③ 《福兴秦》,《历史档案》,1981 年第1 期。
④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3。
⑤ 《何桂清片》,《历史档案》,1981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