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印书》(下),页680。
② 《克敌诱惑论》,《太平天国印书》,(下),页702。
-----------------------------------------------------------
在宗教仪式上,洪仁玕注意引进基督教的规范,对宗教典礼、圣餐、洗礼、祈祷等,均有所创新。每个家庭的宗教教育,礼拜日宗教崇拜,以及婚、丧礼仪,也作了新规定。他还制定了知罪、悔罪、改罪、赎罪、无罪、受福等一系列祈祷文,正式颁布,使拜上帝教的仪式更加趋于完善和正规。
洪仁玕的宗教改革从基督教引进的只是仪式规范,而在内容上则坚持拜上帝教的体质。较之洪秀全一味沉迷于梦境中的神人对话和片面追求洪氏家天下的神学论证,洪仁玕的宗教改革更具理性和积极意义,不失为统合人心的合理选择,既出于政治功利的动机,也体现了务实和弹性的作风。
在一些西方人士眼里,洪仁牙是"一个严肃而坚定的基督徒"①。"对于真理之诚心笃信,确无可疑"②。因此,他们把彻底改造拜上帝教的期望寄托在洪仁玕身上,一度充满信心,以为会有积极成果。一些传教士先后到天京参观访问。其中,罗孝全、艾约瑟还长住天京,与洪仁玕、洪秀全研讨宗教,交流看法,甚至发生激烈争议。结果,他们几乎普遍感到失望。最先是美国南浸会传教士花兰芷(J·L·Holmes)于1860 年8 月7 日访问天京,他的结论是:"我感到遗憾。我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基督教的原理在内,只是徒具基督教的虚名,并且加以滥用,把它当作一种令人憎恶的偶像崇拜制度而已。"这位美国传教士还对拜上帝教对三位一体等基督教理论的歪曲进行批判。他说:他们对于上帝的观念是歪曲的,比拜偶像的中国人的神的观念还要恶劣。他们对于救世主的观念也是低级的、感觉性的,并且认为救世主的荣誉是被另一个所分享的。东王是赎病主,又是赎罪主。他们的教义最使我感到震惊的就是:他们竟提到了天父的妻子,并称之为天妈等等。
-----------------------------------------------------------
① 《北华捷报》,第518 号。
② 吟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
1861 年春,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慕维廉(WilliamMuirbead),来到天京,企图"宣讲福音",直接向太平天国军民宣扬基督教。但他遭到抵制。洪仁玕告诉他:"天王关于此点(指传教--引者)不欲依赖外援,他以为中国人可以自己做这件事。"慕维廉对洪仁玕颇为不满,指称:"他极愿与我们有友好关系,但是,在我们中间意见分歧,统一不起来。"因此,他对拜上帝教大加诋毁,声称:"它计划用纯粹中国人的方式使中华帝国基督教化,而在实际上,可能只是一种名义上的福祉而已。我们担心,他们活动的方法将产生巨大的灾难,而只能导致出现一种假的基督教。"之后,洪仁玕的朋友、英国传教士觉士也到天京,竟遭冷遇。洪仁玕告诉他:"传教士不应该来到南京。天王不允许除他自己以外的任何教义。"①艾约瑟、罗孝全也在与洪秀全论战后,因谁也无法改变天王的宗教观点和理论,只得相继失望而去。1862 年2 月8 日,罗孝全还在《北华捷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洪秀全说:洪秀全在传布基督教方面,完全无用,比无用还要坏。他仅仅是为了传播他自己的政治宗教,把他自己和耶稣放在同等的地位。耶稣、天父、上帝、他自己以及他的儿子构成对一切的统治者。②他们相继与洪仁玕分手,一些人甚至成了鼓吹镇压太平天国的侵略分子。
洪仁玕的宗教改革和他的政治革新是同步进行的,彼此相互渗透与影响,而且宗教改革从属于政治需要。这样,基督教的运用范围非常狭窄,在基本理论和教义上都无从选择,而是沿袭拜上帝教的体系,增益以儒学观念。从基督教择取的只是礼仪形式。这与政治革新的思路可谓异曲同工,从而体现出洪仁玕思维模式的定格并未超越中体西用的框架。
-----------------------------------------------------------
③ 引自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页308。
① 引自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页311-315。
② 引自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页296-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