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杜甫更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学力。杜甫读书广博精深:"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是他的自负之言,"群书万卷常暗诵"(《可叹》)虽是他对友人的称扬,其实也可看作他的夫子自道。读破万卷使诗人对前代的文学和学术有深刻的理解,是他全面借鉴前代文学遗产的前提,而更直接的结果则体现于成语典故的熟练运用。宋人号称读书广博,但他们对杜诗的用典则叹为观止。孙觉说:"杜子美诗无两字无来处。"(见林希逸《竹溪虏斋十一稿》续集卷三○)黄庭坚进而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王琪则叹息说:"子美博闻稽古,其用事,非老儒博士罕知其自出。"(《杜工部集后记》,见《杜诗详注》附编)这些说法虽然稍嫌夸张,而且忽视了杜诗也善于运用俚语俗字的一面,但确实说出了人们读杜诗时的一种感受。中唐刘禹锡"尝讶社员外'巨颡拆老拳',疑'老拳'无据。及览《石勒传》;'卿能遭孤老拳,孤亦饱卿毒手。'岂虚言哉!"(见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然而杜甫用典绝不是仅仅以多取胜,他在用典的具体方法上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杜甫善于熔铸成语以为己辞。宋人郭思云:"老杜诗学,世以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观其诗,大率宗法《文选》,掖其华髓,旁罗曲采,咀嚼为我语。"(《瑶谿集》"熟精文选理"条)清人沈德潜更指出:"杜少陵经史并用。"(《说诗晬语》卷上)例如《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两句,借用《论语·述而》篇中"不知老之将至"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成句,又如《画鹰》中"毛血洒平芜"句借用班固《两都赋》中"风毛雨血,洒野蔽天"之语,都做到了妥帖自然,语如己出。其次,杜甫用典确切。由于诗人腹贮极富,所以他总是能选择最确切的典故,毫无凑合之感。例如《别房太尉墓》:"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上句用谢安好弈比方房琯好琴,房因宠爱琴客董庭兰而颇遭物议,故杜甫用此典暗示宰臣嗜好艺术无可非议,诚如仇兆鳌注云:"语出回护,而不失大体。"下句用春秋时吴季札挂剑徐君墓树之典,更切合别墓之题。最后,杜甫用典的手法灵活多变。所以尽管杜诗中用典很多,却没有呆板烦冗之弊。宋人林希逸指出,杜诗中"事则或专用,或借用,或直用,或翻用,或用其意,不在字语中。于专用之外,又有展用,有倒用,有抽摘渗合而用。"(《竹溪虏斋十一稿》续集卷三○)虽然分类稍嫌繁琐,但说出了杜甫用典手法多变的特点。这些手法中最为后人称道的是"或用其意,不在字语中"之法,宋人李颀《古今诗话》"用事如水中着盐"条云:作者用事要如水中着盐,饮食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杜少陵诗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凌辄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祢衡传》:"渔阳掺声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影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则善用故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
其他如宋蔡絛《西清诗话》"老杜用事"条、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论"死典活用"条也分析了杜诗用典的这种手法。清人薛雪云:"杜浣花炼字蕴藉,用事天然,若不经意,粗心读之,了不可得,所以独超千古。"(《一瓢诗话》)显然,深厚的学力是杜诗艺术造诣的重要成因之一。
如果说社甫是诗国中的风凰的话,那么非凡的天赋与惊人的学力就是凤凰的一对翅膀。
斯人生于斯世,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诗歌史上的"集大成"的使命。在后面的两章里,我们将看到杜甫为完成这个使命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看到他在攀登古典诗歌顶峰的途中留下的一串串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