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杜甫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当然,杜甫更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学力。杜甫读书广博精深:"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是他的自负之言,"群书万卷常暗诵"(《可叹》)虽是他对友人的称扬,其实也可看作他的夫子自道。读破万卷使诗人对前代的文学和学术有深刻的理解,是他全面借鉴前代文学遗产的前提,而更直接的结果则体现于成语典故的熟练运用。宋人号称读书广博,但他们对杜诗的用典则叹为观止。孙觉说:"杜子美诗无两字无来处。"(见林希逸《竹溪虏斋十一稿》续集卷三○)黄庭坚进而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王琪则叹息说:"子美博闻稽古,其用事,非老儒博士罕知其自出。"(《杜工部集后记》,见《杜诗详注》附编)这些说法虽然稍嫌夸张,而且忽视了杜诗也善于运用俚语俗字的一面,但确实说出了人们读杜诗时的一种感受。中唐刘禹锡"尝讶社员外'巨颡拆老拳',疑'老拳'无据。及览《石勒传》;'卿能遭孤老拳,孤亦饱卿毒手。'岂虚言哉!"(见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然而杜甫用典绝不是仅仅以多取胜,他在用典的具体方法上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杜甫善于熔铸成语以为己辞。宋人郭思云:"老杜诗学,世以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观其诗,大率宗法《文选》,掖其华髓,旁罗曲采,咀嚼为我语。"(《瑶谿集》"熟精文选理"条)清人沈德潜更指出:"杜少陵经史并用。"(《说诗晬语》卷上)例如《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两句,借用《论语·述而》篇中"不知老之将至"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成句,又如《画鹰》中"毛血洒平芜"句借用班固《两都赋》中"风毛雨血,洒野蔽天"之语,都做到了妥帖自然,语如己出。其次,杜甫用典确切。由于诗人腹贮极富,所以他总是能选择最确切的典故,毫无凑合之感。例如《别房太尉墓》:"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上句用谢安好弈比方房琯好琴,房因宠爱琴客董庭兰而颇遭物议,故杜甫用此典暗示宰臣嗜好艺术无可非议,诚如仇兆鳌注云:"语出回护,而不失大体。"下句用春秋时吴季札挂剑徐君墓树之典,更切合别墓之题。最后,杜甫用典的手法灵活多变。所以尽管杜诗中用典很多,却没有呆板烦冗之弊。宋人林希逸指出,杜诗中"事则或专用,或借用,或直用,或翻用,或用其意,不在字语中。于专用之外,又有展用,有倒用,有抽摘渗合而用。"(《竹溪虏斋十一稿》续集卷三○)虽然分类稍嫌繁琐,但说出了杜甫用典手法多变的特点。这些手法中最为后人称道的是"或用其意,不在字语中"之法,宋人李颀《古今诗话》"用事如水中着盐"条云:作者用事要如水中着盐,饮食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杜少陵诗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凌辄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祢衡传》:"渔阳掺声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影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则善用故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
  其他如宋蔡絛《西清诗话》"老杜用事"条、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论"死典活用"条也分析了杜诗用典的这种手法。清人薛雪云:"杜浣花炼字蕴藉,用事天然,若不经意,粗心读之,了不可得,所以独超千古。"(《一瓢诗话》)显然,深厚的学力是杜诗艺术造诣的重要成因之一。
  如果说社甫是诗国中的风凰的话,那么非凡的天赋与惊人的学力就是凤凰的一对翅膀。
  斯人生于斯世,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诗歌史上的"集大成"的使命。在后面的两章里,我们将看到杜甫为完成这个使命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看到他在攀登古典诗歌顶峰的途中留下的一串串脚印。

 
第二章广阔的时代画卷与深沉的内心独白  一、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
  明人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叙》中说:"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沈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这些盛唐大诗人中,除了岑参之外,杜甫年龄最小。如果我们把杜甫在二十四岁时(开元二十四年,736)或稍后作《望岳》一诗视作他登上诗坛的标志,①那么其时孟浩然已四十八岁,李颀、王昌龄约四十六岁,①常建约四十多岁,②高适、王维三十六岁,③李白三十五岁,储光羲约三十一岁,④都已经蜚声诗坛了。杜甫诗才早熟,七岁即能作诗咏凤凰,虽说他没有象王维那样留下《洛阳女儿行》等作于十余岁时的名篇,但他青少年时代还是写了不少诗的。天宝九载(750),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自己"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然而在现存杜诗中,作于天宝九载(750)以前的却不足五十首,可见他的早期作品大多亡佚了。
  杜甫虽然以读书破万卷著称,但他决不是一个躲在书斋里的文弱书生。
  他在晚年回忆说:"亿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真是一个健壮活泼的少年!几年之后,这个少年就开始漫游四方。第一次漫游是在开元十八年(730),十九岁的诗人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未久即返洛阳。次年,诗人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这是他终生难忘的"壮游":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磋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蒸鱼闻匕首,除道晒要章。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判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壮游》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又开始了历时五年的齐赵之游,生活更加充满浪漫情调: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鸧。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① 杜甫《壮游》诗自称:"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那只是说他在洛阳开始与当地的文人交游,况且又没有诗作保存下来,所以尚不能算是已经登上诗坛了。及至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自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时受到名满天下的李邑,王翰的赏识,稍后又写出了名篇《望岳》,才能被看作是登上了诗坛。按:《望岳》一诗无准确系年,浦起龙《读杜心解》以为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后,且载之于卷首,此处从之。
  ① 李颀生年无定说,此依闻一多《唐诗大系》。王昌龄生年不可确考,此依傅璇琼《唐代诗人丛考》。② 常建生年不可考,因他与王昌龄同于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姑假定其生卒与王昌龄相近。③ 高适生年依周勋初《高适年谱》,王维生年依张清华《王维年谱》。
  ④ 储光羲生年依陈铁民说(见《唐才子传校笺》卷一)。
  --《壮游》请看,我们的诗人生活得多么无忧无虑!他的举动是多么的豪放浪漫!
  尽管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曾遭受应试落第的挫折,但这一点也没有影响他的情绪,因为他正生活在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朝气蓬勃的时代里,时代的氛围使他乐观,使他对人生充满幻想。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作《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羶,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姿,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注家曰:"太白好学仙,故赠诗亦作出世语。"(杨伦《杜诗镜铨》卷一)其实此诗并不全是为了附和李白才作"出世语"的,其时的杜甫尚沉浸在浪漫主义的幻想中,他当然会对仙丹灵芝以及由此通往的长生仙界感到兴趣。所以是年秋天,他就果真与李白一起北渡黄河,至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欲学长生之道。可惜华盖君已死,二人乃失望而归,杜甫晚年作《忆昔行》、《昔游》二诗以追忆此段往事,前一首云:忆昔北寻小有洞,洪河怒涛过轻柯。辛勤不见华盖君,良岑青辉惨么么。千岩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闪堕。弟子谁依白茅屋,卢老独启青铜锁。中拂香余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玄圃沧州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落日初霞闪余映,倏忽东西无不可。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咒黄熊啼向我。
  这说明当时杜甫对寻仙访道的确是诚心为之的。
  天宝三载秋,杜甫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宋。①杜甫对宋州(今河南商丘)的繁华生活和游侠风气有深刻的印象:"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衙。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杜甫与高、李一起在街头酒炉里痛饮,又一起登上宋州城外的吹台眺远怀古,①他在晚年回忆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肠云一去,雁骛空相呼。"(《遣怀》)稍后,三人又同登单父琴台(在今山东单县境),眺望原野和大泽:"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蝎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霍去徘徊。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昔游》)对于上引《遣怀》诗的前一段,浦起龙评曰:"雄姿侠气,足以助发豪情。"(《读杜心解》卷一三五)对于后一段,王嗣奭评曰:"具见旷怀。"(《杜臆》卷七)虽然《遣怀》乃杜甫晚年所作,但这仍足以说明当年他与高、李同游梁宋是洋溢着豪情逸气的浪漫之举。
  ① 杜甫与高适早在开元二十六、八年(739、740)间就于汶上结交。见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① 《新唐书·杜甫传》:"尝从白及高适过汀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恻也。"陈贻焮《杜甫评传》第四章以为杜甫等所登的吹台当在宋中(今河南商丘)而不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可信。因为杜甫《遣怀》诗云:"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宋中离芒汤山百余里,在高台上能望见之,而汴州离芒砀山三百余里,即使登上高台也不可能望见的。天宝四载(745)秋,杜甫在鲁郡(今山东究州)与李白重逢,作《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王嗣奭评此诗:"前二句两人共之,三自谓,四谓李。??此友朋交做之词也。"(《杜臆》卷一)清人蒋金式评曰:"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首最简,而足以尽之。"(《杜诗镜铨》卷一引)其实此诗不是"交做之词",而是慨叹之词,也不是"白一生小像",而是李、杜二人的共同写照。因为诗中所写的"飘蓬"和"未就丹砂"正是李、杜此时的共同经历,"痛饮狂歌"是二人的共同举止,"飞扬跋扈"也是二人的共同神态。总之,这首诗虽是赠李白的,但其中含有浓重的自抒怀抱的感情成分,所以也不妨看作是社甫的自我画像。这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狂士的自嘲、自赞之词,这说明杜甫当时的精神状态与整个盛唐诗坛的浪漫气氛是氤氲相融的。
  杜甫在天宝五载(746)之前的诗作现在只流传下来二十多首,但这些诗已足以让我们认识诗人在当时的创作倾向:杜甫的诗与其他盛唐诗人的诗一样,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例如下面二诗: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第 12/115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