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杜甫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攫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絛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虽然前者系咏真马,后者系咏画鹰,但它们却有相似的特点:明人赵仿评前者曰:"此诗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杜诗镜铨》卷一引),仇兆鳌评后者曰:"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舞"(《扯诗详注》卷一),在骏马雄鹰的形象中寄托着诗人雄壮、积极的人生理想,都是典型的盛唐之音。当然,此时杜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赢得了后人的交口称赞,浦起龙云:"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读杜心解》卷一)宋人刘辰翁则评尾句云:"只五字,雄盖一世。"(《杜诗镜铨》卷一引)这首诗不但体现了意气风发的盛唐精神,而且表现了青年杜甫敢于攀登绝顶、俯视群山的气概和雄心。这是一个可喜的征兆:杜甫这个盛唐诗坛的后起之秀,终将要突过前人而攀上诗国中的顶峰!

 
二、旅食京华:对浪漫主义诗坛的游离
  天宝五载(746),三十五岁的杜甫西入长安。次年,唐玄宗诏天下凡通一艺以上者皆赴京师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可是,李林甫恐怕草野之士对策时斥言其好恶,向玄宗进言:"举人多卑贱愚喷,恐有俚言污浊圣听。"并在考试中阴谋设置障碍,使得应试的人无一人及第,李林甫反而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详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五)杜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希望就被政治阴谋断送了。①在那以后,杜甫试图通过其他的途径进入仕途,一是向达官贵人投赠诗篇,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二是向朝廷献赋,希望直接引起皇帝的注意。可是这些努力的结果仍是不断的失望,直到天宝十四载(755)秋,他仍旧是一介布衣。
  从现存的杜诗来看,杜甫向权贵献诗之举在他初入长安时就开始了,而且一直没有停止。举其要者,如:《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一诗作于天宝五、六载间,①投赠对象是汝阳王李琎《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作于天宝七载(748)至九载(750),《赠韦左丞丈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两首作于天宝九载(750),②投赠对象是由河南尹调任尚书省左丞的韦济。《赠翰林张四学土垍作于天宝九载(750),投赠对象是尚宁亲公主的翰林学士张垍《敬赠郑谏议十韵》作于天宝十载(751),投赠对象是谏议大夫郑审。《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投赠对象是京兆尹鲜于仲通。《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投赠对象是河西节度使、西平郡王哥舒翰。《上韦左相二十韵》作于天宝十四载(755),投赠对象是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见素。在这些投赠对象中间,有的尚属正人才士,如李琎"好学尚贞烈,义形必沾中"(《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而受到杜甫的尊敬,郑审则以诗才见重于杜甫且与他保持了持久的友谊(见《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但是毋庸讳言,其间也有人品颇为低劣者,如张垍谗毁李白,安史乱后即投降叛军。哥舒翰为一纠纠蕃将,潼关失守后亦降于安禄山。如果说杜甫赠诗时这些人劣迹尚未显露,所以不能责怪诗人投赠非人,①那么在赠鲜于仲通的诗中托他向杨国忠求助,就确实是病急乱投医了。据周勋初先生考证,鲜于其人尚不是好邪小人,②但杨国忠无疑是专权乱政的巨好,而且他们两人正是征伐南诏以致全军复没的祸首。后人对杜甫的投赠非人颇有讥讽甚或大加挞伐者,③但我们觉得还是闻一多先生《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中说得好:公有《赠鲜于京兆》诗日:"早晚报平津",望其荐于国忠也。又日:"破胆遭前① 傅璇琮先生对这次阴谋的过程有详尽的考证和论述,见《从杜甫于天宝六载应试谈唐代的制举》(《草堂》1984 年第1 期)。
  ① 此诗注家编年不同,此从钱谦益说(见《钱注杜诗》卷九)。
  ② 旧注皆系此三诗于天宝七载,乃据《旧唐书·韦济传》中"天宝七载,又为河南尹,迁尚书丞"之记载。据新发现的韦济墓志,其自河南尹迁尚书左丞事在天宝九载(750)。详见陈铁民《由新发现的韦济墓志看杜甫天宝中的行止》,载《文学遗产》1992 年第4 期。
  ① 张垍谗逐李白事见魏颢《李翰林集序》,今人多信之。但此事发生在杜甫入长安前,杜甫未必了解。② 见《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载《文史探微》。
  ③ 前者如冯至《杜甫传》中"长安十年"一节,后者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杜甫的功名欲望》一节。政,阴谋独秉钧",谓李林甫也。夫林甫之阴谋,不待言。若国好之好,不殊林甫,公岂不知?且二人素不协,秉政以来,私相倾轧者久矣。今于林甫死后,将有求于国忠,则以见忌于林甫为言,公之求进,毋乃过疾乎?虽然,《白丝行》日:"已悲素质随时染",又日:"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审其寄意所在,殆有悔心之萌乎!故知公于出处大节,非果无定见,与时辈之苟且偷合、执迷不悟者,不可同日语也。钱谦益日:"少陵之投诗京兆,邻于饿死,昌黎之上书宰相,迫于饥寒。当时不得已而姑为权宜之计,后世宜谅其苦心,不可以宋儒出处,深责唐人也。"此言虽出之蒙臾,然不失为平情之论。的确,杜甫是投赠非人且有谰词,但这是被迫写出的言不由衷之词,我们应该多给诗人一些同情而少一些责备。
  杜甫向朝廷献赋也有多次。天宝九载(750),杜甫以《雕赋》投于"延恩柜",结果如石沉大海。次年正月,唐玄宗举行了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和合祭天地于南郊等大典,杜甫抓住机会写成《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和《有事于南郊赋》(即所谓《三大礼赋》)献于朝廷。这一次总算引起了玄宗的注意,命杜甫待制集贤院,让宰相考试他的文章。这是杜甫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事,他直至晚年还自豪地回忆说:"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恒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莫相疑行》)可是既然当时的宰相仍然是李林甫,①即四年前用阴谋使应制举者无一人及第的权好,杜甫的希望又是注定要落空的。果然,他得到了一个"送隶有司,参列选序"(《进封西岳赋表》)的虚假资格,以后就不见下文了。到了天宝十三载(754)冬,杜甫又作《封西岳赋》,投"延恩柜",也没有什么结果。
  由于仕路不通,经济上又没有来源,杜甫在长安的生活日益窘迫,他的精神状态也日益苦闷、愤激,我们可以三首诗为例来说明他境遇的每况愈下:今夕行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成阳客舍一事无,相与搏塞为欢娱。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跳不肯成果卢。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此诗约作于天宝五载(746),时杜甫初入长安。王嗣爽云:"此诗真有英雄气",又云,"穷人妄想,往往如此。"(《杜臆》卷一)的确;杜甫此时虽生活逐渐贫困,但少时豪气尚存,人生的艰难还没有在他心头压上重负。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飙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① 当时李林甫为右相,陈希烈为左相,陈本为李所引进。"凡政事一决于林甫,希烈但给唯诺。"(《资治通鉴》卷二一五)。
  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快快,祗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此诗作于天宝九载(750),如果说杜甫在长安所作的投赠诗因多乞怜、颂德之语而价值不高的话,那么至少这一首是个例外。后人对此诗有很多赞词,如黄庭坚称其立意布置之妙(见范温《潜溪诗眼》),而王嗣爽则赞其"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杜臆》卷一),然而最重要的是此诗活画出了诗人在长安的窘迫情状,倾吐了他心中的愤窟和辛酸。当然,正象浦起龙所云,此诗"一结高绝"(《读杜心解》卷一),结尾几句仍然具有豪情英气,仍然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醉时歌
第 13/115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