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杜甫在流离失所或目睹人民的痛苦生活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追忆那已经消逝了的开元盛世。天宝十五载(756),杜甫为避乱携家至白水(今陕西白水)依舅氏崔项,作诗云:"三叹酒食旁,何由似平昔?"(《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甫因避徐知道乱赴粹州(今四川三台),途中作诗云:"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光禄坂行》)大历元年(766),杜甫困居葵州(今四川奉节),叹息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历历》)次年复叹息说:"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有叹》)对于杜甫来说,开元盛世就是他理想中的太平时代,或者是接近他的理想的时代。正由于他曾亲身经历过开元盛世,看到过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所以他对儒家的政治理想深信不疑,总是希望着那样的社会能够再度降临人间。也正是由于他亲身经历过开元盛世,所以他对破①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云:"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五载"一作"三载",按开元三年(715)时杜甫四岁,似乎大幼小了些,故以"五载"为是。又按:玄宗天宝三年(744)始改"年"为"载",此处称"开元五载",当为诗人误记。坏那个盛世的乱臣贼子怀有极其深刻的仇恨,痛恨他们破坏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生长于开元、天宝以后的诗人即使关心民生疾苦,他们的诗作也只是沉重的叹息,而很少再闪现理想的光辉,所以后人评大历以后之诗"气骨顿衰"(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风格自降"(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而杜甫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处境中也对国家和人民的前途怀有美好的愿望,并且用他的诗篇去鼓舞人们实现这种愿望,这与他在开元盛世时的经历是有内在联系的。
当然,安史之乱前后的黑暗、动乱时代对我们的"诗圣"起了更重要的"玉成"作用。
仿佛是命运的有意安排,天宝五载(746),也就是唐玄宗已经册立了杨贵妃而且日益昏愦荒淫,李林甫已经排斥了异己而独揽政事,朝政和整个社会日趋黑暗的时候,杜甫来到了唐帝国的京城长安。也仿佛是命运的有意安排,在那个以诗赋取士的时代,杜甫却偏偏科场蹭蹬。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应进士试不第,天宝六载(747)应制举又被李林甫黜落,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也没有得到一官半职。此时杜闲已经去世,①杜甫的经济来源断绝了。这样,诗人就在长安过了近十年"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的贫困生活。对于要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杜甫来说,那是一段多么辛酸的岁月!可是对于日后要登上古典诗歌高峰的杜甫来说,又是一段多么幸运的经历!如果杜甫科场得意,或通过其他途径而挤进了统治集团,那么,即使他能够独善其身而不同流合污,但优越的政治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必然会使他离帝王权贵较近而离下层人民较远。那样,他就无法看清那隐藏在花团锦簇的繁荣外表下的人民苦难与社会危机了。幸而杜甫始终被排斥在统治集团之外,他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生活,有时还穿着粗布短衣与贫民挤在一起去买太仓的减价米,①这使他很快就从早年的浪漫幻想中清醒过来,开始冷静地观察社会。在哭声震天的咸阳桥头,诗人细细聆听着征夫的怨愤诉说。在仕女如云的曲江池畔,诗人远远地冷眼观看杨氏兄妹的奢华排场。于是,《兵车行》、《丽人行》等一系列深刻反映了唐帝国正在走下坡路这个社会现实的诗篇问世了。到安禄山叛乱的前夕,杜甫终于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惊心动魄的诗句,不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发出了沉痛的控诉,而且对整个不合理的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诗穷而后工",②十年长安的困顿生活,对杜甫的创作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时候,李白正在江南的宣城(今安徽宣城),岑参则远在西域的北 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① 天宝三载(744),杜甫的祖母卢氏卒,杜甫作《唐故范阳大君卢氏墓志》。钱谦益笺云:"此志代其父闲作也。"又云:"闲之卒,盖在天空间,而其年不可考矣。"(《钱注社诗》卷二○)朱东润先生认为社闲卒于天宝六载(747)后不久(见《杜甫叙论》第二章),我们同意朱说,因为天宝七载(748)社甫诗中已言其生活贫苦,可见此时他在经济上已没有来源(以前杜甫似乎主要是依靠社闲的俸禄生活的)。① 《醉时歌》:"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此诗作于夭宝十三载(754)春。按:天宝十二载秋,"京城霖雨,米贵,令出大仓米十万石,减价祟与贫人。"(《旧唐书·玄宗本纪》)此次祟米,或延至次年春日。
②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四二。尔),都远离了战乱地区。高适虽在天宝十五载(756)亲自参加了保卫潼关的战斗,但他于同年十二月即统兵渡淮击永王李璘,后来于乾元初一度在洛阳任职,随即赴蜀中为官,而且他官位较高,并未受流离饥寒之苦。王维在天宝十五载(756)长安陷落后被叛军所询并迫受伪职,但长安收复后即免罪复官。在当时的大诗人中,只有杜甫始终与战乱、灾荒相纠结,凡是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他几乎都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了。天宝十五载(756)四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蒲城)携家人至白水(今陕西白水)依舅氏崔硕。六月,潼关失守,白水告急,复携家逃难,经三川(今陕西洛川)而至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八月,诗人单身赴延州(今陕西延安)投奔灵武,中途为叛军所俘,虏至长安,次年四月冒险逃归凤翔。乾元二年(759)七月,因关中饥馑,诗人弃官携家逃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复经同谷(今甘肃成县)而往成都。数年之间,诗人流离失所,受尽了战乱和灾荒的折磨。即使在诗人远离兵连祸结的中原之后,他仍然亲身经历了上元二年(761)的段子璋之乱、宝应元年(762)的徐知道之乱、永泰元年(765)的崔吁之乱、大历五年(770)的臧玠之乱等地方性战乱。"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瓯北集》卷三三),正由于杜甫在乾元二年春由洛阳返华州(今陕西华县)途中,亲耳听到了石壕村里官吏如狼似虎的咆哮和新安道上百姓肝肠欲绝的痛哭,亲眼看到了新婚夫妇的生离和垂老翁媪的死别,才写出了"三吏"、"三别"这种不朽之作。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大动乱,使原来被遮盖着的社会黑暗面毫发无遗地暴露出来,从而使杜甫观察得更深刻,更仔细,并在写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杜诗作为那样一个大变动时代的"诗史",也就具有特别深广的意义。
优秀的诗人都是时代的晴雨表,而在社会急剧变动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大诗人,更能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脉膊。不管他们对行将消逝的旧事物是哀悼还是诅咒,也不管他们对行将出现的新事物是欢迎还是拒斥,他们的内心都会因时代的疾风骤雨而引起巨大的波澜,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激昂慷慨、哀伤愤怨,忧来无端,长歌当哭。在杜甫之前,有行吟泽畔的屈原,在社甫之后,有悲歌"万马齐暗"的龚自珍,①他们都是时代所造就的伟大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确实是受到了那万方多难的时代的玉成。
①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见《定庵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