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广告:
当天《北京日报》的读者中,大约很少有注意到这则广告的,
读到而产生出一种惶恐感的,更绝无仅有——那仅有的一位,便住
在我们已经相当熟悉的那个钟鼓楼附近的小四合院中。
前面我们介绍这个四合院时,提到在前院的西边,有个用带月洞
门的短墙另隔出来的小院。那小院里住著一对中年夫妇,男的叫韩一
潭,是个有著三十年经验的诗歌编辑,女的叫葛萍,是个有著二十七
年教龄的小学教师。他们的独生女儿韩向红已经三十岁出头,早已结
婚另过,外孙子都快满五周岁了。
由于韩一潭夫妇那住房的位置,位于这个四合院的 「死角」,且又
有一道短墙将他们的居住区与其余部分隔开,加上他们生性不喜交际,
所以尽管他们一结婚就住进了这个小院,却始终未与院里其他住户打
成一片。一九八二年年初,住里院北屋的张奇林晚饭后翻阅《光明日
报》时,看到一篇揄扬优秀编辑的文章。那篇文章里介绍到「辛勤的
淘金者韩一潭」,说韩一潭每天要审阅近千首自发投诗,大都味同嚼蜡,
毫无新意,但他坚持一首首认真地读下去,偶尔发现一首闪光的好诗,
他便高兴得情不自禁,立即报送主编,予以扶持……有一回他刚读完
一首只有十二行的好诗,便被叫走开会去了,开完会回来,他发现办
公桌被好心的同事整理了一番——因为窗外的风把他满桌散乱的纸张
刮到了地下,人家便为他拾起垛齐;他从那垛齐的稿堆中再寻那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