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提倡礼治,关于礼的典籍,流传了三种“经”和一大堆“记”,三种经是《仪礼》
、《周礼》和《礼古经)。其中《礼古经》失传了。《仪礼》和《周礼》传说是周公作的,
实际是战国人的作品。
《仪礼》是宗教仪式、政治仪式的总集,今本包括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
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
、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十六篇,多半都是士的礼。
《仪礼》是古代礼的节目单。古代的贵族们一举一动都有一套规矩,这些规矩又因地位
不同而不同,踵事增华,使当事人自己也搞不大清楚。于是就请专家们来帮忙,这种帮忙,
叫做“相礼”(辅导别人行礼);这种专家,就叫儒。相礼相得多了,就累积出节目单来,
到时候照本宣科,可以省事。这种节目单的总集,就是《仪礼》。节目单最多的时候,多达
五十六篇,后来丢了三十九篇,只剩十六篇,就是流传到今天的《仪礼》。
《仪礼》是十三经之一,历来把它神秘兮兮的捧着,其实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来看
,毫无神秘可言,只是很好的史料而已。
辜汤生:《张文襄幕府纪闻》
辜汤生(一八五七一一九二八),字鸿铭,别署汉滨读易者,福建同安人。他是英属马
来亚摈榔屿的华侨,早年留学英国、德国,得到文学、工学学位。一八八○年后,在新加坡
英国殖民政府任职。后来跟马建忠一夕谈,深感当为祖国效命,第二天就辞职,然后蓄辫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