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比礼治更来得深切著明、来得实际。虽然在正统上,法家思想因为反对儒家思想而饱
受评议,但对统治者说来,“外儒内法”却是他们所优为之的。结果呢?中国的统治者,最
会挂儒家的羊头、卖法家的狗肉,变成了最虚伪的二重人格的恶棍。
韩非原来被尊称韩子,宋朝以后,因为尊称儒家的韩愈,就把韩愈称为韩子,把韩非称
为韩“非”子,这种尊称抢夺战,构成了中国思想上的一大特色。在儒家挂帅下,一些非儒
家的人与书尚能知名、尚能幸存,得力于中国人虽尊孔,但也崇古,在崇古的条件下,非儒
方面的人与书,早期的尚被容忍,只是要被“非”化而已。
贾谊:《贾长沙集》
贾谊(前二○○~前一六八),河南洛阳人。他十八岁就以博学属文出名,那时天下初
定,有这样人才很难得,就被河南大守请去做门客,进而推荐他给汉文帝。汉文帝任他做博
士,当时贾谊只有二十二岁,是最年轻的。
贾谊虽然少年得志,但得到一个限度,就不得了。这个限度就是有为与无为之争。贾谊
主张政治改革,要改历法、易服制、更官名、兴礼乐,他说:“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
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筐,而不知大体。”但是,“俗吏”的
力量还是很大的,大到可使汉文帝不能破格重用他。在他二十五岁时候,终于被外放到长沙
。一年后,汉文帝找他回来,“不问苍生问鬼神”,叫他教小太子读书。后来小太子骑马摔
死了,贾谊伤感异常,三十二岁那年,也短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