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辨别,就硬说《大学》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说《中庸》是子思所作,等等等
等,全是没有证据的胡说。但这种胡说,居然以《四书》的形式,挟“道统”以俱下,大大
的影响了后代的中国人。对于、孟而言、对后代中国人而言,都给弄错了导向。严格说来,
这真是一种罪过;难怪清朝大儒颜元要高呼“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盂”了!
朱熹又反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把“道统”延伸到史学方面,又强调正统说。他
写了《资治通鉴纲目》六十卷来支援这种说法。总之,此公的头脑,实在有大多的歧途,但
他又给后代中国人的头脑输入太多的错路,这真是不幸。
僧祐:《弘明集》
僧祐(四四四~五一八),本姓俞,原是江苏彭城人,后世居建业(江苏江宁),他从
小就喜欢到庙上去,不肯回家,后来终于做了和尚。他跟“一时名匠”法颖做徒弟,研究佛
学,“竭思钻求,无懈昏晓”,成了名和尚。他收“白黑门徒一万一千余人”,其中包括王
公大人公主贵嫔,风光无比。
在南北朝时候,佛教和反佛教之争,变成了热门,佛教遭到儒教和道教的夹击。僧祐站
在佛门弟子的立场,编了一部《弘明集》来卫道、来“为法御侮”。在他编这部书的时候,
为了对照,也收了反面的论文,于是这种反面的思想,也跟着借光,保存到今天。其中最有
名的,就是范缜的《神灭论)。
范缜(四五○一五一五?)字子真,他不信鬼神,写《神灭论》,勇于反对佛教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