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还说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①这里君子与野人对举,君子指贵族,野人指非贵族的其他各等级的人。孔子说,野人是先学礼乐后做官,君子是先做官后学礼乐。如果①《礼记·中庸》。
②《论语·子路》。
③《论语·雍也》。
④《论语·子张》。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雍也》。
①《论语·先进》。
选用人才,他要选先学礼乐的野人。可见他看重的是什么人更好地掌握了礼乐,而不是看出身高低贵贱。
经过孔子的倡导,举贤才的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等各家代表人物都鼓吹尚贤、尊贤、举贤,历代开明的贵族统治阶级也有崇贤、养贤之风,这固然是时代的需要,与孔子的影响也不无关系。
(五)庶、富、教
前已指出,孔子最高政治理想是大同,但他一生为之实际奋斗的,则是他的近期目标小康。而庶、富、教就是达到小康境界的三个重要目标。
孔子访问列国诸侯的第一站是卫国。在去卫国的路上,弟子冉有给他驾车。孔子和冉有曾有一段关于"庶"(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教"(教育发达)的很重要的谈话②,这在第一章和第三章中虽已谈到,这里还须从另一个角度再作必要评述。人口众多、生活富裕、教育发达,这三个方面是孔子仁政德治的重要组成内容。
春秋时代,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人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有了人就能多辟草莱,多产食粮,使国家富强起来。当时人少地多,不存在人口过剩问题,人多的确是国家兴旺的标志。诸侯与卿、大夫要使人口多起来,有两条途径:其一为徕远人,即使其他地方的民众来到自己的邦国或采邑,为自己劳动;其二是自然增殖。要使这两条途径畅通,必须实行起码的惠民政策,使自己治下的人民能生活下去,而且尽可能生活得好些,能生儿育女,这样自然对远人就有吸引力。孔子赞美卫国人多,不仅因为这是卫国富强之资,也因为这表明卫国执政者能施惠政于民。如果说在庶的问题上,孔子与当时有识之士乃至一般统治者看法基本一致的话,那么在富的问题上,孔子就超过了他们。一般统治者的惠民政策,只考虑让民众能生活下去。就可以为自己多生产、多缴赋税、多服徭役等等。一句话,在予求关系上,予仅是手段,真正目的是求,而且求得的东西越多越好。孔子则不同。他认为惠民的主要目的是使民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富起来(予),而求则是相应的结果。因此,必须采取的办法是"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①,"择可劳而劳之"②,"薄赋敛则民富"③,总之是反对苛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④。他认为,这样做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并且逐步富裕起来。孔子坚持封建的等级制度,按照这一制度,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具有不同的生活水平。但是孔子不希望等级之间过分对立,主张限制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使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过富裕的生活,也就是用仁民、富民的办法建设一个和谐的等级社会。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于"富之",还要在富的基础上发展对民众的教育。在这一点上,孔子极大地超过了当时的有识之士。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作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反对"不教而杀"、"不戒视成",这也就是主张统治者应该把法律、法令所禁上和所要求的,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使人民知道,以使免触刑律。他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①"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②据此可知,孔子虽然反对君主穷兵黩武,但看到战争不可避免时还是主张以军旅之事教民,使他们不致于在战争中白白牺牲。但上述各项并不是孔子教育民众的根本内容,其根②见《论语·子路》。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尧曰》。
③《说苑·政理》。
④《论语·尧曰》。
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子路》。
本内容是德与礼。孔子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③,企图把贵族的专用品德与礼中可施于民而有利于巩固贵族统治秩序的部分,传播推广到民众之中,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教化。孔子推行德、礼的教化,可以使民众和贵族的关系和缓一些,使封建文化多少向下层普及一些,毕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从上述五个方面考察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之后,我们可以总括起来说,以忠君尊王为主导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其基调虽然对当时整个封建社会来说是只能如此的、合理的,但随着封建君王的日益专制独裁,残民以逞,而还要强调忠君尊王,就更加显示其落后性与反动性了。但其中举贤才、庶富教等政治主张,则充分显示了它的人民性,至今仍有借鉴价值。这两方面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现律的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的必然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