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雍》是《诗·周颂》中的一首诗名。"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说,天子在肃静地主祭,助祭的(相)是诸侯(辟公)。孔子指责道:"这首诗怎么能用在三家之堂上呢?"②《论语·述而》:"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鲁、吴二国都姓姬,同姓,按周礼同姓不能结婚。鲁昭公娶了一位吴国的夫人,本应称吴姬,却改称吴孟子,以便掩盖同姓结婚的事实。孔子本知此事底细,但因"为君讳"也是礼,所以故意把昭公不知礼说成是知礼,最后还是归过于自己。
我们也在做。孔子是正封建秩序之名.我们是正革命秩序之名,孔子是名为主,我们则是实为主,分别就在这里。①毛泽东同志认为孔子抓正名并不全错,错只错在他用已不合于当时社会实际的名(周礼)去正已发展变化了的当时的社会实际。如果名是符合于实际需要的话,那孔子的正名就成为既能做又做得到的合理措施了。毛泽东同志正是否定了孔子正名主张不对的方面,肯定了其对的方面。
这里还必须指出,孔子关于作为"正名"依据的礼的思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属于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后来地主阶级虽然推翻了领主阶级的统治,并没有根本改变宗法、等级特权制度,因此孔子关于尊尊亲亲等礼的思想,仍被沿袭下来,稍作变通,又成了地主阶级的正宗思想。
①毛泽东《致张闻天》,《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