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论语·八佾》。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屏壁,类似现在的影壁。反坫,系周代诸侯宴会时的礼节。坫为土台,建于两楹之间,可以放器物。古礼两君相宴,主人酌酒进宾,宾在宴前受爵,饮毕,置空爵于管仲为不知礼,是违礼的人;但另一方面孔子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力也。如其仁,·198·孔子评传如其仁。"①"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②管仲帮助桓公以和平方式团结了诸侯,并且一道尊崇周天子,抗御蛮夷滑夏,捍卫了华夏族的独立与尊严。把这些功绩和上述两件违礼僭越行为相比,可说是功大于过,权衡轻重,孔子还是许管仲为仁人。可见孔子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把仁放在礼之上,这是合乎他一贯以仁为中心的思想的。在整个小康时代之内,仁与礼必然体现阶级与等级的差别。只有在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仁才成为无差别的真正平等的人类之爱,那时礼也就必然服从仁的内在要求而成为和仁相一致的仅仅表示相互敬爱亲密的平等礼貌了。形式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内容,但决定形式的主要因素,归根到底,还是内容。这就是说,礼(形式)最终还是由仁(内容)决定的。这就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坫上,乃名反坫。树塞门、反站均系国君之礼,管仲不该有而自设,故孔子讥为"不知礼"。①《论语·宪问》。意为齐桓公多次以和平方式与诸侯会盟,这是管仲的功劳,这是他的仁。②同上书。管仲帮助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保卫了华夏族的利益,百姓至今还感谢他。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可能都被夷狄制服了。
(二)尊尊、亲亲关系
孔子认为,周礼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尊与亲亲。尊尊即尊贵,是维护等级制的原则,它规定人民服从贵族特权。
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受到孔子猛烈抨击,就是因为"它破坏了尊尊原则。他以为晋国开国之君唐叔从周天子那里接受的法度是不能改变的。它使民尊贵、贵守业,贵贱关系严格而不乱。但铸刑鼎却破坏了这种状况,民可以依据鼎上的条文与贵者争。贱不尊贵,贵不守业,晋国快灭亡了①。孔子认为取消了贵贱等级,国将不成其为国。尊尊,首先要尊君。孔子主张"事君尽礼"②,"事君,能致其身"③,"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④。他自己很虔诚地执行了尊君的原则。君要召见他,他不等备好车子,马上步行前往。在君的宫殿里,他表现出谨慎小心的样子,生怕触犯了君威,甚至经过君坐的空位子,也像君坐在位子上一样恭敬。齐国陈恒杀君夺权,孔子虽早已去官,仍然斋戒沐浴,郑重其事地向鲁公和"三桓"禀报,请求讨伐陈恒。事实上,陈恒要比齐简公开明和能干得多,因而得到民众拥护,然而孔子还是认为杀君(即使是昏庸之君)就是违背忠君尊王原则,就该讨伐。这件事充分反映了孔子忠君尊王和等级名分的思想实质。(详见第二章《生平概略》第七节)
所谓亲亲,即心向着自己的亲族,这是宗法制的原则。亲亲首要的一条是孝梯。孔子说:"弟子人则孝,出则弟。"⑤"事父母,能竭其力。"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⑦服从父母,服从兄长,不仅要顺从他们的意愿,还要包庇他们的罪过。如果父母偷了别人的羊,儿了不可以检举,而要帮助隐瞒。"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①盂子继承了这种思想,当有人问到如果舜的父亲犯了罪,作为天子的舜应该怎样对待时,他回答说,舜应该背着父亲逃到海边隐藏起来。这种把家族的利益当作最高利益,并把它摆在真理、正义之上的作法,充分显示出宗法观念的狭隘和鄙陋。在宗法等级社会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他在血缘上与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的关系的远近决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就是血缘关系。
尊尊亲亲是等级宗法制的领主制和地主制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原则,孔子为了维护这个原则,甚至不惜在政治上办蠢事(讨陈恒),在与人交往中说假话(为尊者、亲者讳)。这些是孔子思想的糟粕。今天,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特别是同志之间的亲密关系,下级尊重上级和上级同样尊重下级的上下级之间的友爱团结关系,是客观的而且是必须存在的、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平等友爱关系,这和封建社会的亲亲、尊尊思想有原则区别,决不可类比。为了发展这种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对亲亲、尊尊的封建残余影响加以个断的批判和肃清。但是应该认为,孔子维护周礼的理论与行动,在①详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②《论语·八佾》。
③《论语·学而》。
④《论语·卫灵公》。
⑤《论语·述而》。
⑥《论语·述而》。
⑦《论语·述而》。
①《论语·子路》。
他那个时代是可以理解的,不然,那就不是历史上的孔子了。这和今天必须加以批判和肃清的,是两回事。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三)正名的意义
为了维护周礼的尊严,为了贯彻亲亲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①这里的"名"就是指按周礼规定了的人的身份地位,"正名"就是整顿有些人特别是在位的人与他的身份不相符合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他又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在"君君"之中,第一个"君"字指作为君的个人,第二个"君"字代表君的身份、地位、行为准则等等,一句话,代表君道,在这里作动词用。"君君"就是说凡为君者都要使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符合于君道。同样,臣要符合臣道,父要符合父道,子要符合子道。从正名的要求出发,孔子对不按自己身份行事的人都进行批评,批评的重点主要足放在臣对君的僭越行为上。例如,身为鲁国大夫的季氏竟敢公然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③的仪式,所以孔子愤慨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④鲁国的"三桓"(仲孙、叔孙、季孙三大夫)在祭祖结束时,唱起"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来,孔子说,这首描写天子祭祀的诗歌"奚取于三家之堂"①?
这些都是对鲁国大夫的指责,但对鲁国的国君非但不加指责,反而帮助掩饰。例如鲁昭公明知同姓结婚为非礼,却娶了同姓的吴姬为妻,孔子仍说昭公"知礼"②。可见孔子所谓的"正名"、"复礼",最根本的目的是消灭下犯上的现象,而上者本身或上对下的损名、违礼的不道德行为,则在"为上者、尊者讳"的借口下,成为无关紧要的了。由此可见,孔子的正名是不彻底的,也是不可能彻底的。孔子的正名主张所依据的是周礼。周礼是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归根结蒂是由社会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的。到了春秋时代,周礼已渐渐脱离社会实践,而孔子仍企图用已不符合社会实践的周礼作为"正名"的依据,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毛泽东同志对孔子的正名思想有这样的评论:作为哲学的整个纲领来说是观念论,??但如果作为哲学的部分,即作为实践论来说则是对的。这和"没有正确理论就没有正确实践"的意思差不多。如果孔子在"名不正"上面加了一句:"实不明则名不正",而孔子又真正承认实为根本的话.那孔子就不是观念论了,然而事实上不是如此,所以孔子的体系是观念论;但作为片面真理则是对的,一切观念论都有其片面真理,孔子也是一样。???正名"的工作,不但孔子,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颜渊》。
③八佾是古代的舞蹈(伴乐),八个人为一行叫一佾。周礼规定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只该用四佾,现在竟敢用八佾,所以是僭礼。④《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