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随着经济、政治结构上的急剧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不得不出现某些传统观念开始动摇和某些新思潮开始萌芽的变化情况,这种情况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是有很大影响的。以下略举数例说明这种变化情况。
第一,"天"和"天命"观念的变化
在传统的大神崇拜的宗教观念方面,周人和殷人有其共问之点,即都强调王权的合法性和无可置辩的最高权威性的根据是来自"天命",即"王权"必须靠"神权"作保证。所不同而前进了一大步的是周人引进了"以德配天"的观念,周人认为统治者"敬德"是获得"天命"的必要条件。"尽人事"与"听大命"可以相互补充。正因为如此,如果"王"在人事上失德,就会直接引起民众对"天"("天命")的不满,所以表现在反映周人感情的《诗经》上有各种"恨天"、"怨天"、"骂天"的诗篇。这种情况到了春秋时期更为突出,春秋时期人民对"天"和"天命"原来神圣不可侵犯的态度,变为更敢于恨、敢于怨、敢于骂了。关于"天"和"天命"这一变化,使人开始摆脱了宗教神灵之"天"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人们才能较自由地进行理性思考,才有可能形成区别于宗教神学的重"人道"的思想体系。郑子产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即是这种变化的反映。孔子思想正是中国古代最早较系统、较深刻地研究"人道"的大学问,这个传统经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不断倡导,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后,任何以有人格化的至上神为核心要义,宣传"于国"、"彼岸"的外来宗教思想体系,都不能在中国长久地占据统治地位,而最终被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所汲取、消融,其故在此。
第二,"礼"观念的变化
春秋时期,随着"天命"观念的变化,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观念也开始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对"礼"的解释和应用上。周礼本是西周以来关于政治、伦理、道德的总称,"礼"在开始时总是和"敬天"、"祭祖"的宗教仪式相混,而春秋时期开始了"礼"、"仪"分开的观念。如《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今在家(大夫),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这篇大议论明确区分了"礼"与"仪",意义十分深远。孔子说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①正是此意。只有这样把"礼"与"仪"区分开来,才更能使"礼"具有政治含义,成为一个政治范畴,并与"仁"相结合而表现为"仁"的形式。
①《论语·阳货》。
第三,君臣观念的变化
在传统的宗法政治道德观念中,君父对臣子的统治是天然合理的,其隶属关系是不可更动的。对这一点,春秋时期已有人进行了"修正",如《国语·鲁语上》载晋人杀厉公,边人以告,成公在朝。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大夫莫对。里革曰:"君之过也,夫君人者,其成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又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又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所载的史墨的一段议论: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以上三个国君的"下场"都"不妙",一个被"杀",被认为是自己之过;一个被"出",被认为是应该;一个死在他乡,没人可怜。里革、师旷、史墨这些人的君臣观念显然已开始摆脱传统的宗法观念,把"君"看成一国的政治代表,另立了一个评判君臣关系的是非标准。这一君臣传统观念的变化,后来为盂子所吸收,并发展为"君轻民贵"思想;但这一观念上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孔子一贯坚持的"忠君尊王"思想的实质,这在他请讨代杀君的陈恒事件上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详见本书第二章之七:《"不知老之将至"的晚年·(三)<关于陈恒杀君、孔子请讨问题>》节)。这正是历代王朝为此尊崇他的要害所在。
第四,人才标准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新思潮的萌芽还突出地表现在用人标准和人生价值观上。如晋大夫赵衰向晋文公推荐的标准是"德"与"义"①。张老荐魏绎的标准是"智"、"仁"、"勇"、"学"。其他还有"仁"、"礼"、"勇"之说①,"信"、"智"、"勇"之说②,"德"、"正"、"直"、"仁"之说③,"文"、"忠"、"信"、"仁"之说④。所有这些议论都从"人"本身的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实际品格来着眼,这种关于"才"的标准当然突破了传统的以血缘亲疏关系论人的旧观念。至于穆叔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之说⑤民,则更是一种较新的人生价值观。正是这些变化导致了孔子的尚贤观念和道德思想。综观孔子思想的形成,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渊源:其主要渊源是来自西周时代;第二个渊源是来自春秋时代;第三个渊源是来自尧舜时代(关于这一点将在第四章中有所论述)。由于有上述三个渊源,孔子才有可能以理论的形式,形成了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中国古代的仁的人生哲学。张老荐魏绎的标准是"智"、"仁"、"勇"、"学"。其他还有"仁"、"礼"、"勇"之说①,"信"、"智"、"勇"之说②,"德"、"正"、"直"、"仁"之说③,"文"、"忠"、"信"、"仁"之说④。
所有这些议论都从"人"本身的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实际品格来着眼,这种关于"才"的标准当然突破了传统的以血缘亲疏关系论人的旧观念。至于穆叔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之说⑤民,则更是一种较新的人生价值观。正是这些变化导致了孔子的尚贤观念和道德思想。综观孔子思想的形成,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渊源:其主要渊源是来自西周时代;第二个渊源是来自春秋时代;第三个渊源是来自尧舜时代(关于这一点将在第四章中有所论述)。由于有上述三个渊源,孔子才有可能以理论的形式,形成了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中国古代的仁的人生哲学。
①《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①《国语·周语中》。
②《左传·成公十七年》。
③《左传·襄公七年》。
④《国语·周语下》。
⑤《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①《国语·周语中》。
②《左传·成公十七年》。
③《左传·襄公七年》。
④《国语·周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