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度"是宗法领主封建制的经济结构中的第一块"基石";"基石"坍陷,它的政治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结构,即领主制的全部上层建筑大厦,必然随之倾圮。尽管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总的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孔子"生逢其时",一方面他企图恢复西周文、武、周公之"治"去附挡动荡变革的必然趋势,其保守倾向是很明显的:另一方面,孔子要求减轻人民负担和"泛爱众,而亲仁"的人民性、进步性倾向也很强烈。这种"二重性"的矛盾是历史转折关头的思想家常常具有的普遍性格。
⑥《左传·哀公二年》。
(二)政治结构上王权衰落和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
春秋时期在政治结构上的变化的突出表现,是政权的实际控制逐级旁落下移。东周以后,王室衰微,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徒拥虚名。大国争霸,"礼乐证伐自诸侯出"。在列国则世卿握权柄,甚至"陪臣执国命"。应该说,春秋时的政治结构既有其继承西周的历史延续性一面,又有其自身发生重大变化而不同于西周的一面。其继承西周的历史延续性主要表现为:春秋时的天子仍然是西周天子的嫡长后裔,春秋时的诸侯国仍是由西周的分封制度所建立发展而来的,春秋时的卿大夫有不少也还继续保持着西周以来的世袭地位,西周时由王(天子)、诸侯、卿大夫、土逐级形成的贵族领主等级制也还基本保留着。但由于春秋时的工权已经衰落①,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号令诸侯的所谓"天下共主"的权力,政治结构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许多不同于西周的重大变化。这种不同于西周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西周时是"礼乐证伐自天子出",天子对诸侯甚至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如成王"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②,夷王"烹齐哀公于鼎"③,宣王立鲁懿公、鲁孝公④等,都是王命一出,不容违犯的。春秋时的天子非但已驾驭不了诸侯,反而受诸侯的欺凌。如郑庄公大败王师⑤,晋文公召周襄王会于践土①,楚庄王问周鼎轻重,意欲取代周室②等等。天子驾驭不了诸侯,诸侯也就闹割据独立。结果,充斥整个春秋时期的便是诸侯争霸、强国吞弱、大小领主争夺土地、攻伐不休、一片混乱的封建割据局面。
不仅诸侯向天子闹独立,诸侯国内的卿大夫也效法诸侯,占据着自己的采邑领地向诸侯闹独立。如郑之共叔段占据自己的采邑领地京邑,"缮甲兵,具卒乘"③,欲攻郑庄公;卫之孙林父占据采邑领地戚而叛卫④;晋赵秧"入于晋阳以叛","晋荀寅、士吉射人于朝歌以叛"⑤;鲁之"三桓"各自占据着采邑领地费、、成向鲁君闹独立等。由于西周以来卿大夫世代相传的世卿制度,诸侯国内的权力实际①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平王之时(春秋开始),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②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③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张守节《史记正义》曰:"《纪年》云:'(夷王上年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④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⑤《左传·桓公五年》。
①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②《左传·宣公三年》。
③《左传。隐公元年》。
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⑤《左传·定公十三年》。
上己掌握在一些世袭卿大夫手里。如卫之孙氏、宁氏,鲁之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齐之国氏、高氏、崔氏、陈氏,晋之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等,都是春秋时有名的威慑其主的强宗世卿。卿大夫向诸侯闹独立,卿大夫手下的家臣(相当于士一级)也在利用替卿大夫管理采邑领地的机会伺机向卿大夫闹独立。晋国范氏的家臣佛占据中牟以抗击晋国的权卿赵简子⑥,鲁国叔孙氏的家臣侯犯占据邑而叛叔孙氏⑦,季孙氏的家臣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而叛季氏①,这些都足以说明春秋时卿大夫的家臣也确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割据势力;其中力量强大的不仅完全控制着卿大夫采邑领地内的权力,而且还能越过卿大大去干预国政,如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就在鲁国成了"陪臣执国命"②局面的强大的家臣割据势力。
王驾驭不了诸侯,诸侯控制不了卿大夫,卿大夫管不了自己的家臣(士);"礼乐证伐自天子出"的统治秩序不复可见了,王、诸侯、卿大夫、士层层相压的原来的贵族领主等级制度发生动摇了;这就是春秋时继承了西周但又发生重大变化而不同于西周的政治局面。这个局面的产生表面上看是世袭贵族本身的腐朽昏庸,更重要的则是经济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冲击波"使建立在血缘脐带基础上的宗法制度的维系作用减弱。周王朝本来的政治结构是个金字塔式的贵族领主的专政,其组织原则、维系纽带就是代表全部宗法制度和宗法规念的"周礼"。依周礼的规定,各级领主都在经济上、政治上亨有极大的自主权,在封地之内就一个独立的小王国:经济上,此疆尔界,不容混淆,周天子的自接收入也只是来自内;政治上,世卿家臣只效忠于直接上级领主(这一点和西欧中世纪完全相似);军事上,各拥有兵车甲士,不经直接领主同意,上级贵族领主无权直接调动。这种割据状态必然造成诸侯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在经济需求和剥削量之间差距愈来愈大的情况下,领主问互相以武力兼并也就不可避免,"春秋无义战"之说即指此而言。"兼并"是一种依据"尚力"原则的竞赛,在"尚力"原则面前的"平等"必然打破原来"尚礼"原则(即宗法等级制)上的不平等,旧贵族的没落和新贵族的兴起造成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①的现象。尽管当时和后世的儒家"君子"们不断对各级贵族发出"非礼也"的"忠告"和"谴责",而"违礼"的现象毕竟愈来愈多,以至达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程度。以经济结构改变为驱动力的历史车轮总是在既推动政治结构的改变,又辗平一切政治障碍的摇摆颠簸中滚滚向前。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中所体现的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而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开辟着自己的前进道路。故春秋时期的大动乱是这个前进道路上的必然现象,其实质是孔子所不了解的,因而不断碰壁。
⑥《论语·阳货》。
⑦《左传·宣公十年》。
①《论语·阳货》。
②司马迁《史记·周公世家》。
①《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史墨语。
(三)思想意识上某些传统观念在动摇和某些新思潮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