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仍冈,俯身试摹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这组诗是杜甫乐府诗中的名篇,前人和今人已论之甚详,我们在这里只准备分析它的结构。首先,九首诗虽然都能单独成篇,但合起来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浦起龙说:"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读杜心解》卷一)杨伦说:"九首承接只如一首,杜诗多有此章法。"(《杜诗镜铨》卷二)他们都指出了这一点。九首所写的是一位兵士从军赴边的全过程:第一首写被迫从军、离家赴边;第二首写上路后的遭遇及习武情形;第三首写途中的感触、思绪;第四首写途中被官长驱迫与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五首写初到边关的见闻、感受;第六首叙述自己对边地战争的看法;第七首写在边地从戎之艰辛及思归之情;第八首写与敌方接战获胜之情景;第九首写自己报国之志愿,且斥边将冒功邀赏之行径。不但在情节的发展上层层推进,脉络清晰,而且所塑造的这位兵士的人物性格也逐步展开,渐趋丰满:从苦闷、压抑到仿惶、愤慨再到坚毅、谦逊,其成长的过程交代得十分清楚。在逐步深化主题的过程中,诗人又时时注意前后呼应,如第三首中的"战骨当速朽"、第五首中的"我始为奴仆"分别与第二首中"男儿死无时"、"不受徒旅欺"相照应,前者说明兵士死亡预感的加深,后者强调其失望心理的复现。又如从"功名图麒麟"、"几时立功勋"到"一胜何足论"、"能无分寸功",兵士对于功名的态度经历了极其复杂的变化。这些地方都可谓是细针密线,充分体现了杜诗联章诗章法之严密。其次,这组诗的结构虽然严整,但绝不是平铺直叙、毫无变化。前五首写赴边途中的经历,后三首写到达边关后的军中生活,都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唯独第六首忽发议论,在写法上有一个极大的变化。还有,在情节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和辞气却是抑扬交替、错落有致的,简而言之,第一首抑,第二首扬,第三首先抑后扬,第四首抑,第五首先抑后扬,第六首先扬后抑,第七首抑,第八首先扬后抑,第九首先抑后扬。语气的抑扬顿挫对人物内心百感交集、抑塞历落的心理变化起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皱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其二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腔。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