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伦评曰:"字字飞腾跳跃,篇中无数山水境地人物,纵横出没,几莫测其端倪。"(《杜诗镜铨》卷三)我们认为此诗中"飞腾跳跃"的实为一个个意象。"堂上"二句突兀而起,把一个惊人的意象呈现在读者眼前,江山之间烟云明灭,不但使意象具有动态美,而且以极简洁的物象组成了阔大的境界。最奇特的是,把"枫树"、"江山"与"堂"叠合在一起,又以"不合"、"怪底"的惊讶洁问把诗人的惊奇、赞叹之意注入此叠合意象之中,从而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同样,"反思"以下四句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意象。王嗣奭云:"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真是下笔有神。"(《杜臆》卷一)我们认为这一句中又以"湿"字为画龙点睛之笔,山水画的气韵生动离不开水,如果画中烟云明灭、草木鲜润,那么整幅画就气韵生动了。而一个"湿"字正好概括了这些内容,真可谓是"得画家三昧"了。①"风雨急"、"天应位"都是"障犹湿"的衬托,它们以奇特的想象使这个意象变得奇警不凡。"天姥闻猿"和"青鞋布袜"两个意象的特点是诗人让自己走进画面,前者把画中峰峦说成是自己的旧游之地,后者把画中溪山看作自己将要前往的归隐之处。从表面上看,这是把画境想象成人间的真山真水。在实际上,这是把画境与实境统一在艺术的幻境之中。显然,这种写法既做到了情景交融,又实现了"咫尺万里",而这正是杜诗意象的特征。王嗣奭评此诗曰:"杜以画法为诗法","总得画法经营位置之妙",这话说得很好,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杜甫以诗人的目光来观画咏画,从而把诗歌意象的营构法则移植到绘画艺术领域来了。杜甫的题画诗为我们研究其诗歌意象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① 宋代郭熙、郭思父子论山水画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林泉高致·山水训》,载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杜诗可谓先得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