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运用"循名得理"的心论演绎法获得了事物至道、至义、至理的认识,实例是很多的,下面且举几例以作说明。例如,他在《深察名号》篇中从名人手,演绎出了封建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人士的"本质"含义。他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事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是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①他从天子、诸侯、大夫,到士、民,都从各自的名称,对其所涵之义作了演绎的分析和阐述,从而对各自的地位作了明确的规定。当然,这是从封建等级制的要求上所作的规定,而且也确实反映了各个等级的真实地位。
关于性,董仲舒是这样说的:"今世暗于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试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诘性之质于善之名,能中之与?既不能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②这是说,当今之世,人们对性都愚暗不明,说法不一。既如此,何不反性之名,来推知性的实质呢?性之名不就是天生的意思吗?如果说天生自然之资谓之性,那么性就是自然之质。这样,给性的自然之质加上善名,能合适吗?董仲舒当然作了否定的回答。其主要理由有二,一方面如前所述,把性比于禾,善比于米,说明善出于性,而不可谓性全为善;另一方面又指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今若谓民性已善,那就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③。董仲舒就这样,从性之名出发,分析演绎出了性只有善质而未可谓善的思想。
董仲舒还用"循名得理"的方法,演绎出了心的本质规定。他说:"栣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故心之为名栣也。"①这显然是对心的作用的一种规定。"栣"字疑为"衽"字之误。衽为衣襟,又有管束、约束意。这是说心是约束众恶于内的东西,使众恶不致发泄于外者。故此"心之为名栣者"。由此他又进行了推论:"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栣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一①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②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③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①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也。"②他把心"名为栣",这显然是错误的,由此推论出心就是管束人在受气过程中所禀恶气及由此形成的贪性,显然也是片面的。但是由此确实表明了董仲舒经常从事物的名称来演绎出他对事物的理解即知识,这是无疑的。在《深察名号》篇中,除了上述,他还对王号、君号的大意进行了演绎。这里就不一一具体分析了。可以看到,他的这种演绎分析法,实际上是人们运用归纳法为事物起名字时的反向推演,从而把人们以前在起名字时所概括到名字中的内涵或规定,再次揭示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原来对此事物不了解的人,清楚明白起来。当然,对事物的名称,他认为是圣人发夭意以真物的。所以他说:"名者圣人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故凡百讥有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还昭昭耳。"③这就是董仲舒"循名得理"的实质。
②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③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