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秉宸犯了一个大多数城里人或知识分子常犯的错误,低估了赵大锤们的智商,把他们表面的木讷解释为鲁钝。好比此时,战土赵大锤就分毫不差地体会到胡秉宸的挑衅。他站在胡秉宸身后,一直斜睨着胡秉宸引以自豪的那柄“好剑”,轻蔑地暗笑着,那也算男人的物件?!这样一个长不过二寸、缩头缩脑的“武大郎”,也敢拿到他这个“西门庆”面前来比试?
赵大锤没有读过纸介《金瓶梅》,但是早从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中,熟知了男女间的基本操练,掌管哪出戏可以上演、哪出戏不可以上演的行当,还要等上二十多年才会出现。
说起来实不足道,赵大锤对胡秉宸的蔑视也好、敌意也好、不屑也好,不完全像理论上分析得那么深奥。
杵在胡秉宸后腰上的那杆枪,也就更加下劲了。不要说彼时大别山上这两位革命队伍里的战友,相信同一时刻,世界各个角落都有不少准男人在较量这个抛物线的射程。当他们成长为一个男人之后,不分肤色、国籍、民族、职业、学养……更会互相攀比这一物件的孰优孰劣,用这种办法证明他们伟乎其大的男人品德。
尤其国人,还会以此认定今后的前程,诸如指点江山、横扫一切、征服女人的种种潜能,与它的size,也就是尺码、型号,息息相关。并且认定,即便从全世界来较量,自己也是那个nunmerone。他们的盲目、自大,在他们对这段管子的自恋上表露无疑。而团长对胡秉宸那点情不自禁的尊敬或逢迎,难免不让赵大锤对卸去的班长职务回味一番。
胡秉宸与赵大锤周围的知识分子不大相同。怎么不同,赵大锤也说不清楚,反正他觉得周围那些知识分子本质上和自己差异不大,而到了胡秉宸这里,就变成永远不可能尿到一个壶里的另类。别看现在“走到一起来了”,可赵大锤的直觉告诉他,不过是暂时的。
赵大锤的智商绝对在胡秉宸之上,好比这样的觉悟,胡秉宸差不多到了此生尽头才略有了悟。
智商极高的赵大锤却不是标新立异的另类。
好比吴为功成名就之后,某次周游列国与一位财团老板相遇,他们就人类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争论起来,她觉得“共同”这个标准很难统一确认。
财团老板却说:“总能有一个大致的认同吧?比如说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