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忠义,某所深知,正当相与勖勉,共赴大计.不但此也,前昨两天,军士踊跃赴战,不惜肝脑涂地.何观察也说,昔在西北,不曾见得士卒如此用命,如此士兵,岂不可用?"
"不但军士用命,今日京师百万居民,都与我公一样心肠."雷观又提醒他说,"前日何统制说了一句,要用大石堵河,老百姓纷纷涌至权相蔡京家中,拆了假山湖石来用,剩下的湖石,昨日又用于酸枣门上的座炮上击贼.人心如此,众志成城,何忧金虏不克?至于朝堂群小,和议误国,我太学生职责所在,口诛笔伐,必不使其奸谋得逞,我公多提防着点就是了!"
李纲本来就是有承担、有勇气的人,此刻面临内外两条战线,战斗任务都十分吃重.并不气馁,他的神情倒更加发旺了.当下,他慨乎言之:
"李某一心许国,岂惧艰巨?只要有裨大局,一息尚存,誓必与他们周旋到底,有进无退,有死无生,贤弟回去可对少旸及诸同舍说,诸君不负国家,李伯纪也决不负诸贤君期望,就请放心好了."
(七)
第一个出使到斡离不军前乞和的给事中李邺完成了"送礼"任务,又带回来一批货色,于初七日战斗最紧张的时刻擦城绕入南门回朝.他是凯旋的英雄,只看他双手空空,满面春色,就可知道他的任务一定完成得十分出色,当下李邦彦等宰执大臣都到朝堂门口迎候.新任尚书左丞蔡懋,忘记了"左辖"④之尊,竟然迈前两步,亲自笼住马头,扶他下马.李邺乐得风光,让大臣们恭维一番,然后站在朝门口,当众大言:"敌强我弱,势不可敌,二太子嘱早早派去议和大臣,议定了便好退兵.
李邦彦听了不禁拊掌称善,说道:"某早知强弱之势不侔,毋奈官家听了李伯纪的话,轻启战衅,闯下大祸,如今还得某与诸公与他了梢⑤.给事且请都堂中坐,说一说金人之势如何不可敌."
李邺是在黄河边上见到斡离不的,他送去了两样重礼,一是黄金万两,二是"我朝军备废弛,不敢与贵朝为敌,宰相特派下官前来乞和"的情报.斡离不照单全收,然后快马加鞭地杀到汴京城下,把活宝李邺也一起送回城下,要他回送一笔重礼给宋朝的君臣.这笔回礼就是李邺从金营中带回来的一批货色,叫做:
"金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宋朝如累卵."
宋朝大臣听了,一个个胆战心惊,面如土色,龙虎猿獭已不可当,何况它又是一座泰山.想我两只小小的(又鸟)蛋,叠在一起,不碰自落,怎当得它以泰山压顶之势压下来,岂不立成齑粉?
惊惧之余,也有一点安慰:既然双方之势如此不侔,不与他议和,更待何时?耽得一时惊吓,倘因此定下和议来,倒也不失为祸中之福.当时不但李邦彦、张邦昌等人因为找到了议和的有力论据而感到十分高兴,即使象吴敏这样的人,原来对战和二途都有些将信将疑,心神不定,如今也觉得非和不可了,不知不觉也成为他们的一丘之貉.
张邦昌更加积极,既然朝堂中大家的意见完全一致,就得赶派出使人员,出城谈判,免得李纲打了胜仗后又有后言,官家可能再受荧惑.现在传来的消息确实不妙,李纲已在酸枣门外再次打退金军的攻击,看来他已经走到他们的前面去了.
这批人的行动十分迅速,议论刚定,恰巧驾部员外郎郑望之为了往太仆寺选马之事,来到都堂太宰的阁子请示.张邦昌一见就拖住他道:
"好了,好了,郑望之在这里,就派他出使."
郑望之还摸不着头脑,张邦昌附耳数语,顿时明白.他又不是傻瓜,岂肯让这宗淌来的富贵白白流失?这时李邦彦、吴敏已把李邺带入内宫面圣.只消三言两语,就打动官家之心.官家在亲自派李纲去酸枣门督战,后来又几次派人去前线问讯的同时,竟也同意了李邦彦求和的建议,借郑望之以工部侍郎的名义,奉使出城.
按照规矩,出使人员的鞍马袍带要在国信所关领,此时只怕迟了有变,来不及跑去关领,张邦昌就吩咐小吏把自己所带鞍辔绒盖一齐借与,马上押送出城.郑望之仗着自己的嗓音宏亮,越过城濠后,就向金人军前大声扬言,朝廷遣工部郑侍郎往军前奉使,大金可遣人来打话.
斡离不早已做好两手准备,他在积极攻城的同时,亲自接见了郑望之,让他带回"事目"一纸,吩咐他奏明官家与宰执商议了再来.
事目就是金人提出来的讲和条件,内开:
1、犒师之物,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绢帛一千万匹,马驼骡驴之属各以万计.
2、尊金主为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