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来计算时间?
最早,在鼓楼上置有铜铸刻漏,据说是宋朝传下来的国宝。所谓
刻漏,就是利用水在不同大小的铜壶中均匀滴漏,而度量出时间来的
装置。据说当年的铜漏壶一共有四个,从上到下依次的名称是:天池、
平水、万分、收水。漏壶之间安有铙神,设有机械,能按时击铙发声,
每次击铙八声,颇为准确。铜壶中自然需经常添水,冬天为了防冻,
则注入温水。可惜如今的鼓楼上仅有漏壶室,铜刻漏已荡然无存了。
到了清朝,改用更香来计算时间,从精确度上说,似乎不但没有进步,
反而是一种倒退。
钟鼓楼怎样报时?
白天,正午时分钟楼要鸣钟。
夜晚,鼓楼要报出五个更次。第一更约在晚上八点,报这一更叫
「定更」。然后每一更次击鼓一通,每次击十三下。二更约在夜里十点,
三更约在午夜零点,四更约在深夜两点,五更约在凌晨四点。当年的
文武百官听到三更鼓后便要准备起床,四更鼓后便要赶到午门外集合,
五更鼓后便要鱼贯入朝,跪在太和殿前的称为 「海墁」的地上 「听旨」。
「定更」时不仅要击鼓,还要相应地撞钟。到四更报 「子正」时,
又要再相应地撞钟,这一次报时活动有个专门的称谓,叫「亮鼓」。
在 「定更」与 「亮鼓」之间,每隔半个时辰 (今天的一小时),钟
楼还要独自撞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