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日子,他仿佛突然有了用不完的精力,样样走在前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那谢家也像其他地主一样狡猾,他们很早就听到了风声.一切值钱的东西,都埋的埋了,藏的藏了.农民们除了土地和笨重的农具外,几乎没有落到什么东西,所以又来了一次复查.在复查期间,李能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铁钎,领着贫农团的人们,在谢家的屋里屋外,宅前宅后,向地下探寻着藏东西的地方.结果地主的夹壁墙被发现了,秘密的地窖也被发现了,找出了谢家不少的贵重衣物、用具.可是谢家的白银和元宝却一直没有找到.村里的贫农们都很焦急.李能饭也吃不下去,整日整夜地在谢家院子里转游着,用铁钎将屋里屋外的地探遍了,还是没有结果.在人们已经失望的时候,李能灵活的大眼忽然发现,庭院里的一棵丁香树,有几片黄叶飘落下来.这正是六月天,为什么树上有了黄叶?仔细一看,树叶干巴巴的,像是移动过的样子.李能的眼珠一转,果断地说:"刨这个地方!"贫农团的人们动手一刨,把树移开,果然发现了一个半人多高的大瓮,一打开,是满满一瓮亮锃锃的白洋和元宝.这是凤凰堡贫农团一个很大的胜利.从这时起,村里的贫农们对李能非常敬服.土改以后不久,李能就同其他一些积极分子参加了党的队伍.接着,又当选了这村的武委会主任.
经过土改,李能分了七八亩好地和一个小院,又娶了一个寡妇,还带来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子.从此就结束了他那段悲惨的生活.过了几年,孩子长大了,劳动力又不缺,日子就一年好过一年.也就从这时候,他父亲当年那发家致富的灵魂又在他的身上复活了.但是,比起他父亲来,他是多么聪明的人哪!他睁着一双精明无比的眼睛,察看着他的周围,在这世界上探寻着一切可以找到的轻巧的门路.
有一天,他在街上闲坐,从人们的闲谈里,有一件事引起了他的注意.人们说,邻村里有一家张姓兄弟,因为不和分家了.分家以后,哥哥为了表示对分家不公的气忿,新盖了三间北屋,屋子的拱门上修了很好看的塑花.塑的是两枝大仙桃,红嘴绿叶,人人称赞.兄弟媳妇气不过,就怂恿丈夫也盖了三间房,跟哥哥那三间遥遥相对,并且赌气要找一个能工巧匠,做出更好的塑花来,压倒对方.房子盖好了,可是还没有找到塑花的人.因为哥哥门上的塑花,是方圆三五十里闻名的巧匠做的,再也没有人敢和他相比.李能听了,心里暗暗盘算,什么都是人做的,不妨试试.于是,他就到了那张家弟弟的家里,自称在大地方学过这行手艺,不做便罢,要做出来,如果盖不过对方,就一个钱不要.就这样把活接过来了.可是不要说雕塑,他连平常的泥水匠也没有做过.他就借口做准备,用了几天工夫,跑了十几个村子,凡是拱门上有塑花的,他都站下来细看.回到家里,就倒在炕上,闭着眼苦苦地揣摩.开工了,他就到了张家门上,画了又改,改了又画,直做了半个月,简直不成个体统.张家弟弟急了,他说:"你别急,常言说'慢工出细活',你这房子不是住了一辈子就不住了,将来传到孩子手里,也得叫他们看了高兴."这样,他整整做了33天,才做成了.张家弟弟一看,这拱门周遭,被五颜六色的花朵快包严了,一眼看去,真是华丽非凡.村里不少人闹哄哄地挤在门前指点观看.这李能当场指给主人说:"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些花鸟都有个讲究.你看,这上面是凤凰戏牡丹,这就叫'花开富贵';这两边是菊花,'菊'和'举'同音,这就叫'举家欢庆';还有这下面,是笨鸟口衔莲花,为什么单塑个笨鸟?这也是取它的音,叫'辈辈连生'.……"大家看着,尤其对那一嘟噜葡萄,感到有趣.那都是小孩玩的玻璃球嵌上去的,葡萄叶上还翘着用细铁丝做成的葡萄须,看去像真的一样.大家不由得称赞起来.他笑了一笑说:"这都不算什么,还有一个地方,你们没有看到."他指了指门框,原来门框上摆着两小筒干电池.他一通电,忽然那风凰的眼珠闪闪地亮起来,原来那里镶嵌着一个手电筒的小电灯泡儿.大家齐声叫起好来.主人夫妇眼花缭乱,笑得合不拢嘴儿.他们的愿望实现了,终于压倒了他们的哥哥.对于邻村这位素昧平生的巧匠,真是说不尽的崇敬和感激,大大宴请了他一番.席间又提出要跟他结为异姓兄弟.这使李能感到突然.不答应吧,捱不过面子;答应了吧,还怎么张口要工钱呢?但他那滴溜溜的眼珠一转,马上答应了.过了一个月,他借口要做一个小本买卖,要他的盟弟添个本儿.结果他这盟弟给了他大约比工资多一倍的钱.——这就是李能独立决定生活道路时的第一个成功.
这个成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小的勇气.谁家的水捅漏了,他也敢答应换底;谁家的铁锅破了,他也敢答应修补;谁家的铜锁老旧得不管用了,他也能抠抠搜搜地给你修好.时间不长,他竟成了许多职业的大胆尝试者,因为他心灵手巧,竟是无往不胜.也就从这时,他得到了"大能人"的声名.
解放战争正炽热的时候,这地方,机关、部队、老百姓以及过路客商很多,可是飞龙镇只有一家车子铺,真是应接不暇.李能看准了这个机会,到车子铺喝了两次水,抽了一次烟,经过短期地观察研究,购置了些零件,就在飞龙镇这交通要道上挂起了"李能车子铺"的招牌.当天下晚,就有人推来了一辆车子,一进来就说:"喂,掌柜的,你骑骑我这车子,看看有什么毛病?"这真让李能挠头,因为他从来没骑过车,但他仍平静地不慌不忙地打喜诨说:"咳,您太客气了!您就说吧,我给你快点修好,你好上路."幸亏那个人没有坚持原来的方案.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起,就有人推来一辆车子,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牌号.他心里惊讶,肚里为难,眼珠一转,张口要了一个大价,要一口袋米,还起码要五天时间.谁知车主都一一答应下来.车主走了,他把车子卸开,面对着好多小零件,干瞪眼,就是找不到毛病.他一天一夜没睡觉,终于发现是干斤磨损了,就到别的车子铺讨了一个换上——就把那一口袋小米揪过来了.
那时候,国民党继日寇之后,对根据地进行了严密封锁,就是买一两煤油,一盒洋火,一包牙粉都很困难.这时,城乡的商人小贩,往往用各种方式把货物偷运出来,获取厚利.尤其是染料,要弄出一筒来,就能赚好几倍的价钱.李能的注意力又转移了.他把车子铺换下来的破旧零件,整成了一辆虽然难看但却很牢固的车子,就投身到这个带危险性的行业里去.他把染料装到车子的轮胎里,在大道上呜呜飞驰.这新的职业,带给他最大的成功,使他觉得他以往从事的那些"小勾当",简直是一个可笑的笨汉的做法.
平津解放,大军南下,村长和支部书记都调去开辟新的地区了.这时李能就担任了村长.随着大城市的解放,李能面前展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他来往于北京、天津、保定之间,有时贩运布匹,有时贩运铁器,有时驮来一些破旧衣服、布头子,在集上出卖,赚了不少的钱.时间不长,他已经置买了一辆胶轮大车,一匹大黑骡子,成为凤凰堡日子最红火的一家.
大妈匆匆走着.李能的家住在街东头,并不算远,不一时就来到了.这是一个大黑梢门,门前停着一挂崭新的大车,一个精干结实的小伙子,正端着半簸箕高粱给那匹大黑骡子加料,好像要走远路的样子.
"小锁!"大妈招呼了一声.
小伙子转过头来,他在太阳地里晒得满头是汗.大妈问:"你爹在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