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当代小说 » 走向混沌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按年岁讲,我可以当你的爸爸了。那桩事儿,你万万不能做!你要是真走这条路, 是自跳万丈深渊。将来大饥饿过去,你还怎么见人?这块地方,不是你的久留之地,怎么说 也得回你们四川,你要是真听我的话,我给你路费,你坐火车回家去,说不定你爸妈这个时 候,正眼巴巴地等着你回家呢!’
“小姑娘哭得像个泪人一般。这时她才说出她们一群女娃,是一块儿跑出来的。四川本 来是个大米粮川,但是在这饥年,饿死了不少的乡亲。于是她们听说新疆生活比哪儿都好, 就偷偷地扒上火车,到这大沙漠中来了——当她们感到中国在哪儿都不易谋生时,就想到邪 路上来了。
“维熙,我无力对那一群女娃有所帮助,但对这个与我有苦难缘分的小姑娘,还是不失 良知地把她送到火车站,给她打好了车票,并目送她离开新疆。临上车时,她哭着叫了我一 声‘干爸’,然后又说要跟我一块儿去受罪——哪怕是地狱也好。她说的都是孩子话,她连 老右是什么货色都不知道,她是一朵刚开花,就碰上了这倒霉的饥饿年代——她需要的是母 爱父爱,她需要的是学校,她需要的是书本。”
团河农场虽非天堂,但是我听到的却是一首天堂的安魂曲。张志华身为逃号,能够在极 度困顿的生活中,自控人性中之恶,张扬人性中之美,以地狱魔鬼的身份,演出一幕天堂里 的美神舞蹈,实在是难能可贵。之后,他因没有一张合法的身份证明,不敢在新疆久留,便 开始了流浪生活。当他浪迹到上海时,曾去看望了林昭;后又浪迹到了杭州,在西子湖畔久 久踯躅。本来这只自由鸟,是不会折断翅膀的——当时吃饭需要粮票,而张志华的粮票,是 藏在用气门芯串成的裤腰带里(即把粮票卷成小纸卷,塞在气门芯的空间中);之所以如 此,是因为在当时粮票十分珍贵,它可以换取一切东西,而这种私下交易,又属于非法行 径。有一次张志华在以粮票兑换钱的时候,遇到一个便衣警察——于是他的厄运便开始了: 几经审查,他不得不交代他是一个逃号,茶淀农场派干部把他押回农场,又马上把张君转移 到老右集中的团河三畲庄来。这就是张志华飞出乌笼,又重返鸟笼的全部经过。
当时凤河的水已经结冰,但张君的这一段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活,使我心中的冰砣在春水 中解冻。我没有叛逆生活的勇气,但我非常崇敬知识分子中的这种类型——在我的认知中, 这种类型的同类,远比在垃圾堆上觅食的同类,魂魄里多了一种自我珍视的不屈精神。不知 是不是因为张君也钟情于文学,他曾流露出对才女林昭的倾心,上海当时是个管理非常严格 的城市,他居然敢溜进大上海,偷偷与自谋生活出路的才女林昭见了一面。我在听他向我陈 述他与林昭会面的心绪时,感受到他对她的真心倾慕。他说:他站在她的面前,感到自愧不 安。因为林昭对五七年反右以及大跃进连着的大饥饿,有着十分坚定的立场——他只是以流 浪达到苟且偷安的所谓自由;而林昭则在上海不断上书中央,表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 前途的忧虑。事实证明了张君对林昭的洞察之深——到了“文革”年代,她因不断反对“文 化大革命”,而被捕入狱——这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优秀知识分子,最后咬破手指在囚 衣上写了个大大的红色“冤”字,被上海的“四人帮”余党,拉到刑场执行了枪决。无畏的 英灵去了之后,残暴成性的刽子手,还去她家收取子弹费(80年代初,林昭冤案得以平反 后,在1980年12月11日,她昔日的北大同学以及一些社会贤达,在北京曾为她开了一个 别开生面的追悼会。会场上除了悬挂着许多挽联和寄自全国各地的悼文、唁函之外,特别引 人深思的有两件东西:一是林昭在狱中写的血诗;二是悬于她遗像之旁的一幅无字的对联。 其诗因太长在这里略去,但是那一幅无字对联,却使人无法忘却。其上联用墨笔划了一个大 大的惊叹号[!],下联用墨笔划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此对联真是无言胜有言,将永 远启迪后人去思索,去评说)。
当我还在北京日报当文艺组的编辑时,只是听说过林昭的名字,张志华在对我回叙他当 逃号生活的凤河河堤上,我的心中刻上了她的名字。她是早醒的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其 对中国命运的执著关注,可以与“文革”中的张志新相提并论。当她己然是个无畏斗士的时 候,我们还是在笼子里等待着报晓的公鸡。
------------------ 亦凡书库 扫校


第6节 我的书与梦

张志华的归来,无疑是我们痴情梦幻的助燃剂。一个逃号全须全尾的回来,表明当时政 治上的宽松。偏偏在他归来不久,有一天,指导员董维森把我叫到队部办公室,通知我去场 部领取一件东西。我十分迷惑,因为劳改队成员的所有信件,都是寄到三畲庄——右派中队 里来,董维森何以要我到场部去取?
董说:“你过去写过书?”
我答:“是的。”
他说:“本来场部内勤是应当把那件东西送到中队来的,是一个大麻袋,里边都是 书。”
我认真地想了想,没有一个人会在这个时候给我邮寄书籍,而且又有一麻袋之多,一定 是张冠李戴弄错了。我当即向董指导员说明了我的想法。董说:“场部叫我去检查过了,就 是你的书。里边还有你一部什么… 《黑土》的手稿,是北京日报派车送到农场的。我例行 的是检查的任务。”
我顿时明白了——在把我和张沪送进东城公安分局之后,《北京日报》保卫处曾对我的 家宅进行过大搜查,连一些与友人的往来信件,也全部被拿走审查。这是过去我母亲去茶淀 探视我时,对我讲起过的——这些东西对于我来说,已然是身外之物,时隔两年多了,为什 么又把它退还给我;而且不退到我的家里,却送到这里来呢?
董看我神情发呆,对我说道:“我来劳改单位工作时间不算短了,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 情况。我让你去看一下的目的,不是让你把书拿到这儿来;你过目一下,打个收条就行了。 至于那些书籍怎么处理,三畲庄也没有地方存放,我们的意见是先放在场部仓库里,你有什 么意见?”
我能有什么意见呢!身子都掉进了井里,还要耳朵有什么用?我想了想,对董指导员 说:“我不用去看了,我在这儿打一张收条就行了。您看… ”
董维森认真地考虑了一会儿,取出纸笔。可是当我要签字时,他又制止了我。他说我所 在的原来单位,究竟在当时取走了我多少东西,他们并不清楚,他的意见还是我去过目一下 为好。我说:“不用去了,连我自己也不清楚。那是押送走我们之后,他们才取走的;不要 说我不清楚,连我的母亲也不清楚——她是个来自农村、不识几个字的妇女。”
第 70/169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