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当代小说 » 科学蒙难集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失去爱因斯坦的支持带来的损失

  量子力学还没有来得及庆祝它取得的成功时,就在1926年12月4日,爱因斯坦 给量子力学的创建者之一玻恩的信中表示:“量子力学固然是堂皇的。呆是有一种 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这理论说得很多,但是一点也没有真 正使我更加接近‘上帝’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挺身而出骰子”。这 无疑是蕴含着对刚刚完成的量子力学体系的挑战。不久,即在1927年9-10月,由 于玻尔在《量子假说及原子理论的新发展》论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他的带有革命 性的思想“互补原理”(亦称“并协原理”)。并使它成为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 学正统解释”的核心。而这一原理恰恰是爱因斯坦认为“妨碍量子力学能够建立一 个真正令人满意的物质理论”,因而对它怀着“敌意”,并自持为量子力学的“异 端”。这样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挑战实际上公开化了。于是,在爱因斯坦与玻尔 之间产生了一场科学史上旷日持久的论战。他们争论的虽是有关量子力学的具体物 理内容及其哲学基础(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和评论的)。但毫无疑问,它反映了爱 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态度,同时它也不能不对量子力学的发展产生影响。这是需要 我们加以分析的。


  量子力学在苏联的遭遇

曲折发展的量子力学到本世纪40年代前后,在苏联又遭到一场意外的蒙难。它 是以对量子力学的“批判”而出现的,其罪名是硬加给量子力学的。所以,可说是 武断性的批判,在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的一场难言之“灾”。

  当时,在苏联以所谓划清物理学中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坚持“哲学上 的党派”为名,开展了对量子力学的一场“批判”。既然如此,这场“批判”不能 不被卷进苏联当时为纯洁意识形态斗争的旋涡,使“批判”一开始就带有政治斗争 的色彩。

  事实也正是这样,还在1940年以前,苏联哲学界和科学界一些代表人物,如尼 考尔斯基就提出要对量子力学的“唯心论”进行“批判”。到1947年和1948年,在 苏联权威性杂志《哲学问题》上把这一批判推进一大步,提出要“粉碎”量子力学 “唯心论基础”。50年代初,随着苏联著名科学家布洛欣采夫所著《量子力学原理》 一书的出版,在苏联《物理科学成就》和《哲学问题》刊物上,展开了对量子力学 全面的“批判”。在这些“批判”中,把矛头直指“测不准关系”、“互补原理” 和玻尔理论。把它们视为哲学上的“唯心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 “精致化”,并把哥本哈根学派看作是“资产阶级科学伪造家们”。这样,把哲学 的、政治斗争的词语直接扣到量子力学的头上,混淆了量子力学内容的科学解释与 哲学斗争、政治斗争以及阶级斗争的根本区别。为了推进这场“批判”,对当时苏 联发表赞同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科学书刊看作是“堆满了从外国进口的唯心主 义的垃圾”,把支持哥本哈根学派解释的苏联科学家视为采取了一种“唯心主义的 立场”,“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表现了奴性十足的态度”,提出“应该把他们从苏 联科学研究机构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

  当然,在苏联当时出现的这种对现代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批判”是特定历史 条件下的产物,有其深刻的社会的、历史的背景。它一开始就遭到苏联一些科学家 的反对;到1953年以后才得到了纠正。但是经历了二十余年之久的这场“批判” “斗争”,对苏联量子力学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难以挽回的恶果。戾如苏联著名科 学家福克院士所说,这场对量子力学的“无知的批判”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它 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苏联现代物理学理论研究上的机械论倾向,割断了它与国外先 进的研究成果的联系,阻碍了苏联对量子力学的新探索。

  曲折前进的动力

  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虽受非难而不败,虽遭批判而不倒,虽经曲折而不退。 然这一历史事实给了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第 39/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