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李清照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此文见于《鸡肋集》卷三○,落款为"元祐四年五月二十八日颖川晁补之无咎记",由这一落款可以进一步推定,李格非任"学正"当稍前于此,即约在传主五到六岁之间。"学正"系国子监所属学官,佐助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地位在博士、助教之下,学录之上。父亲在京任学官,又租赁了房子,按说李清照已有条件由原籍晋京,但她此时并未在京定居,甚至尚未到过京城,仍随其母留居原籍。这从两方面可以得到印证:一是常在士大夫面前称赞她的晁补之,在上述文章中没有提到清照姐弟;二是原籍明水附近清楚地留有传主十五岁时在那里活动的足迹,这一点将在下文联系作品具体评述。
  因为眷属不在京城,李格非更可以专心供职著述,其时文名渐显,"与廖正一明略、李禧膺仲、董荣武子号后四学士"①。这说明李格非继"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来之后,亦曾受到作为翰林学士的苏拭的赏识和荐拔。在苏轼极为得志的元祐年间,李格非的仕途可以说无所挂碍,一路晋升。继元枯四年初升为"学正"后,旋迁国子博士。虽然在元枯六年七月哲宗幸大学君臣唱和诗碑中所录格非诗属应景之作,但由此可见其身价已与宰执侍臣同列。从元祐六年到八年,李格非一直在太学官博士:"(文叔)元祐未为博士",其诗文被誉为"高雅条畅,有义味,在晁、秦之上。"①可惜的是今天所见到的格非的诗文太少,已无法与晁补之和秦观的作品比高低。
  绍圣元年(公元1094 年),传主十一岁时,对于其父的一件不平常的举措,当已留有记忆。是年章惇为相,复行新法。六月,章谆策划编类元枯诸臣章疏,召李格非为"检讨"。章的本意当在拉笼李,但李却不就。由于违背了长官意志,李格非遂被外放为广信(今江西上饶一带)军通判。"检讨"系翰林院掌修国史之官,位次编修,而"通判"则位次于州府长官,含共同处理政务之意。那么,李格非为什么由担任京城的清要之职,被遣为州府副官呢?原来编类元祐诸臣章疏,无异于辑录元枯臣辅的"黑材料",当时被重用的苏拭等人将会因此受到更加严酷的清算和报复,因为当年苏拭等在皇帝和朝臣面前,说过章谆等变法人物的不少"坏话"。李格非不忘苏拭的赏识之恩,宁可自己远离京城,也不肯"助章为虐"。当然,对于章惇和苏拭两位敌对的历史人物如何全面公正地加以评价,那是另一回事,在这里,李格非所格守的道德准则,以当时的价值尺度衡量,不失为一种义举,也当是其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的好教材。此事对于聪颖早慧的清照来说,无疑会留下极为崇高美好的印象。日后她之所以能够上诗翁舅时相赵挺之以营救其父,绝非偶然。
  在广信军任上,李格非还有一件不同凡响的事迹,亦即前引《宋史》本传所云,有道士替人占卜祸福,偶有应验之时,于是身价百倍,出必乘车,村俗之人(甿)竟为其迷惑。
  有一次格非路遇此道人,怒令随从将车中道士捉来,揭穿了其好计,用棍棒狠狠地打了他的屁股后,将其驱逐出广信府境。这是一件多么大快人心的事,它对于小清照坚持正义、疾恶如仇性格的养成,其意义不可低估,有① 韩淲《涧泉日记》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
  ①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三,中华书局1983 年版。
  其父乃有其女。
  绍圣二年(1095 年),清照十二岁时,"(文叔)始为礼部郎"①。作为拿管礼仪、祭享、贡举等要务的中央官吏,此时他并未留居汴京做官为宦,而是在陪都撰写《洛阳名园记》。此书记载了洛阳各大名园十八所、市集一处。不仅述有历史变迁、景物形胜、亭树布置、花木种类等内容,对园主风神亦有所涉及,如《洛阳名园记·东园》条云:"今潞公官太师(仅表恩宠之官),年九十,必时杖履游之。"②如此着笔,致使园林变得更诱人。李清照对于各种花木的体性极为谙练,当与熟读其父此著有关。
  行文至此,传主不仅渐诸世事,其人其文亦渐显"皎若太阳升朝霞"、"的若芙蓉出绿波"之姿,并已渐具独立名世的资格。此后她与其父在本传的地位将发生变化--乃父由前台退到后台,而传主将正式登台亮相。
  ①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三。
  ②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全文具载于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四、二十五,今据中华书局1983 年校点本引。"今潞公官太师"或作"今潞公富太师","富"当系"官"字之讹,以形近而误。

 
三、从少女到少妇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基本上是在原籍度过的。那里还留有她十五岁时乘过的一条小船(参本书第四章第一节)。此后不久,大约元符元年末或二年初,也就是在她十六岁前后,带着对故乡的眷恋,更伴随着对京都的憧憬,与其父母胞弟李迒一同,赶在上元节的前夕来到汴京,度过了她生平中记忆最深的一个二五佳节。从这一年的初春起,对于二八年华的李清照,可以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并。首先是在词坛上崭露头角,成了名动京师的"词女"。
  (一)待字汴京,词名轰动
  李格非把女儿从原籍接到京城的主要目的,当是为了她的婚事,而此时李清照本人则几乎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她把"理琴"、"斗草"等闺情闺事,也作为素材摄人其词,诸如"倚楼无语理瑶琴"、"海燕未来人斗草"等。与此同时,她把一株江梅亲自栽到了自己居室的窗外①。在十六岁的花季,她又写了一首名震朝野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在当时受到的赞赏可以说无以复加,有兴趣的读者可检阅一下《李清照集校注》此词后所附的《参考资料》。鉴于对此词"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②,自然大学生赵明诚及其父赵挺之也不例外。这时赵明诚托词说自己做了一个梦,其父为其圆之,谓明诚将做"词女之夫"③。看来当时烈火烹金之盛的赵家,是仰慕传主的词名而与李家联姻的。
  李清照在词名昭著后,又在十六岁这年开始了写诗生涯④,一年后就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悟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① 李清照《满庭芳》词中有"手种江梅渐好"之句。
  ① 吴小如先生对此词有独到理解,其《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 年9 月版)第258-259 页,认为词中的"卷帘人"是指作者的大夫赵明诚,吴著云:"原来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秾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许第三人介人。头两句固是写实,却隐兼比兴。金圣叹批《水浒》,每提醒读者切不可被著书人瞒过:吾意读者读易安居士此词。亦切勿被她瞒过才好。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答语是海掌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这里表面上是用韩偓《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作'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语意,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怜人之心。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这比起杜牧的'绿叶成阴子满枝'来,雅俗之间判若霄壤,故知易安居士为不可及也。'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力丈大所知。可见后半虽亦写实,仍旧隐兼比兴。如果是一位阔小姐或少奶奶同丫鬟对话,那真未免大子风景,索然寡味了。"对这一说法,笔者尚不能完全接受,而认为此词写于清照少女时期的可能性较大。
第 10/54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