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左宗棠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①《署镇迪周道崇傅禀乌垣等处善后事宜并金巡检劣迹捕蝻诸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27-429页。
  ②《刘道璈禀省城东关外地方宽厂堪以建造机器房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43页。
  ③《札镇迪周署道筹办善后事宜》,《左宗棠全集》札件,第526-527页。
  ④《徐州道详转陈胡恩燮拟办利国矿务招商章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66页。
  ⑤《试办台糖遗利以浚饷源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三,页五五。
  ①《巩秦阶唐道启荫洋据阶州禀报商民滋事厘局一案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13页。
  ②《病势增剧恳恩开缺回籍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九,页六四。

 
第三章左宗棠的文化思想
  左宗棠说过,他"不为名儒,即为名将",展示出其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表明他是怀有当一"名儒"抱负的。左宗棠还常常以"一介寒儒"自称,也说明他把自己纳入通儒学的文化人圈内。左宗棠从幼年起便诵读《论语》、《孟子》,兼读《大注》,青少年时代一面学制艺,应科举,一面研学经世有用之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观。他对儒家学说尊崇备至,表示要"纳轨躬儒行",强调"儒术盛而世教修"。他尤其重视程朱理学,决心"格以程朱为宗"。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通经致用"之说发扬光大,反复强调"穷经将以致用",大力提倡实学,主张"实事求是"。因左宗棠所处时代的缘由,西学东渐的风风雨雨已对中国原有的以儒学独尊于思想文化界的结构予以冲击,左宗棠很快适应了新的文化氛围,反对当时居正统地位的"严夷夏之大防",视西学力"奇技淫巧"、"雕虫小技"的思想,承继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阐发"中不如西,学西可也"的观点,形成了具有开放意识的新型文化观。

 
第一节"俗以程朱为宗"
  左宗棠终其一生都服膺儒家学说,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左宗棠对儒学的两个主要流派宋学和汉学则是褒贬不一的。他对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学倍加尊崇,主张"恪以程朱为宗","以程朱为准","宗程朱以探原孔孟"。①他对汉学,特别是清代乾嘉年间盛行的以训诂考据为特征的汉学则多有微词,指出:"自乾隆中叶以来,声音训诂校雠之习盛,士竞时局,逐声气,以搏击儒先为能,放言无忌。"②"近世士大夫专尚考证、训诂、书数之学,以窥隙攻难为功,至标立汉学名字号召后进,于书之言身心性命者相戒为空疏迂阔之谭,弃置不一顾。其甚者乃敢躬冒不匙,轻议先儒,及问以四子书义,不能答,尝以利害细故,颓乱而无所守。"③为此,左宗棠主张"箴汉学之膏盲,而一以朱子为归",以实现"儒者传道报国之功"④,并达到"入宋儒之堂奥"⑤的目标。
  左宗棠所尊崇的宋学是宋儒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宋学产生和发展的大致脉胳是:北宋新王朝建立后,当时儒家的思想家们,在儒、释、道三家长期相互斗争、相互渗透的基础上,以孔孟学说为主,吸收各家之长,建立了以理学为名的新儒学。先有孙复、石介、胡瑗等"北宋三先生"首倡儒学,紧接着周敦颐提出太极图,邵雍发挥《周易》先天学,张载论气为万物本体,程颢、程颐兄弟大谈天理,以理为宇宙存在的根据。至此,游离孔子思想实际的新儒学体系基本完成,因为特别重视道或理,所以称为道学或理学。南宋朱熹以程颐的学说为主,吸收各家之长,建立了所谓程朱理学。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发挥孟子和程颐的学说,明代王守仁又发展了这个学说,建立了所谓陆王心学。在这两派之外还有张载、王廷相、罗钦顺等人的学说。①在理学几百年的发展史上,程朱派是主流派。②程朱理学具有理论创新和为统治者利用的双重效应。它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③它作为由宇宙本体的"天理",到完美人格的修养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学说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的正统思想④,在宋、元、明三朝地位极尊。即使在清初出现了批判理学、复兴汉学的社会思潮,程朱理学在文化思想界的正统地位仍旧保持。康熙皇帝即有崇奖朱学之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特颁谕旨,将朱熹由孔庙两庑升祀大成殿十哲之次。康熙皇帝还在《朱子大全序》中称赞朱熹道:"集大成而绍千百年绝传之学,……启愚蒙而定亿万世一定之规。"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清代仍当作士人必修的教科书、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任何要想取得科甲功名的人不读此书是过不了关的,程朱理学对文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以"寒儒"自诩的左宗棠正是把程朱理学视为圭臬,在其一生中表现出对程朱理学是何等的顶礼膜拜。左宗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紫阳学统,弟何能窥其百一,然自六岁读《论》、《孟》时,即兼读《大注》。""九岁学作制艺,先子每命题,必令先体会《大注》,一字不许放过。"①紫阳学统,即朱熹理学的学统。②左宗棠在少年时代,就深受朱熹学说的熏陶。稍后,左宗棠在家塾和亲戚的学塾中分别找到广西理学家陈宏谋的五种遗规、河南理学家张伯行的《正谊堂汇刻》,对此细心研读。左宗棠十九岁时考入长沙城南书院。该书院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并列为湖南三大书院,均为理学阵地。朱熹曾讲学于岳麓书院,自然对湖南士子沿袭的尊奉程朱之学风有极深的影响。左宗棠在城南书院受到了宿学名儒、书院山长贺熙龄的器重,被"诱以义理经世之学"③,左宗棠在书院也潜心"寻绎汉宋儒先遗书"。④左宗棠21岁时,于朋友"周铁樵裕梓案上,见正谊堂所刊儒先遗书十数种,中有清献陆先生《读朱随笔》一册,尝手钞以视贺侍御师及耦耕尚书"。①《读朱随笔》乃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理学家陆陇其研究《朱子大全》的著作,该书对朱子之书"摘其精蕴,分条纂录,而各加案语以申之"②,在清代素为尊奉理学者所重视。左宗棠将此书逐字逐句地抄录下来,当作珍品送给贺长龄(耦耕尚书)、贺熙龄(贺侍御师)阅看,以示他对恩师教诲的报答,从这里也可看出左宗棠对程朱理学是多么的崇拜。左宗棠26岁主讲醴陵渌江书院时,依据朱熹编撰的《小学》,"撮取八则,订为学规,以诏学者。月朔望会订功课日记,为之引掖而督勉之"。③左宗棠48岁入官后,不仅以义理之学相标榜,还在为官治所大量刊刻理学著述,希冀于此来保住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他率楚军居江西婺源时,颇为自己能来到朱熹的故土而自豪。他说:"婺源为朱子阙里,夙称文献之邦。"④在婺源,他下令以程朱理学教谕百姓,并同理学家夏炘"论学甚欢"。夏炘记述道:"左公讲朱子之学,见余《述朱质疑》而善之。"⑤夏炘赠送给左宗棠"《小学》、《孝经》、《近思录》、《四书》四种,刻本极精",左宗棠把这些书转交给在湖南家乡的儿子"好为藏之",表示"若我治军之暇尚有余力,当翻刻《小学》、《孝经》、《四书》、《近思录》四种以惠吾湘士人。"⑥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以闽中为理学之邦,思有以"续闽学之绪"。闽学,即朱熹创立的理学学派,因朱熹大半生在福建讲学得名。清康熙朝理学家张伯行曾任福建巡抚,号清恪公,编有《正谊堂全书》,收入程朱学派之书55种500余卷,收录原则为"必须与程朱相合的话始行录入"。①左宗棠为自己能总督闽浙、莅官福建而自豪,认为这是他倡行闽学的大好时机,便在福州设立正谊堂书局,厘订重刊《正谊堂全书》。他在《创设正谊堂书局告示》中指出:"曩者仪封张清恪公孝先生之抚闽也,与漳浦蔡文勤公闻之先生讲明正学,闽学大兴。清恪汇刻儒先遗书五十五种,扫异学之氛雾,入宋儒之堂奥。本爵部堂乡举以后,即得是刻残编读之,以未睹全书为歉。兹来清恪旧治,亟询是书,仅存四十四种,而鳌峰书院所藏版片蠹蛀无存矣。爱择省会文昌宫设正谊堂书局,饬司道筹款,就所存本先付手民开雕,余俟访寻续刻。书成散之各府县书院,俾吾闽人士得以日对儒先商量旧学,以求清恪、文勤遗绪。"②他还颁布了《正谊书局章程》,对刊刻《正谊堂全书》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要求"分校者按卷先读一遍,校一过。将副本及别刊本再校一过。破蛀者补缀完善"③,以确保这套丛书的质量。该书从同治五年(1866年)开雕,至同治八年(1869年)竣工,成为宋儒理学著作之渊海。左宗棠为福州正谊书院写下联语,希望书院能培养更多的闽学后继者。
  联语写道:
  青眼高歌,异日应多天下士;
  华阴回首,当年共读古人书。①
第 67/110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