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左宗棠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此前,左宗棠曾多次要求奔赴前敌同法国侵略者决战,但均没有得到清廷的允准。是刻,他的愿望终于实现,其心情可以说是万分激动的。他以72岁的高龄,不顾体多有病,毅然投身到抗法前线。七月二十五日(9月14日),左宗棠在启行前特地向翁同龢辞别。他在翁同龢处"坐良久","其言衷于理而气特壮",给翁留下深深的印象,两人"怅惘而别"。②
  对于左宗棠勇于赴汤蹈火的果敢行动,舆论界曾作出如此评价:"左候相以闽事吃紧,慷慨请行,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方之古名臣,曾不多让!诚哉斯言!"
  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三,页二。
  ②[清]李鸿章:《寄潘抚》,《李鸿章全集》(一),电稿一,第14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①《滇粤边防紧要请饬黄少春迅速成军前往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三,页三至四。
  ①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第163-164页,转引自苑书义:《李鸿章传》,第27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醇亲王奕譞致军机处尺牍》,《中法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5册,第5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②陈义杰编:《翁同龢日记》,第4册、第1863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申报》,1884年10月19日。

 
第四节"督师南下,遗恨平生"
  左宗棠于七月二十六日(9月15日)离开京师后,经一月"水陆兼程"抵达江宁(今南京市)。在这里,左宗棠与两江总督曾国荃商讨了东南沿海的防务问题。左宗棠认为,江苏"防务布置尚属周密",只有福建海防"情形吃紧"。因此,他决定立即招募旧部,"迅速成军,开拔前进"。①
  本来,清廷于七月十九日,即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的第二天,曾在"上谕"中只是令左宗棠"前往浙江、福建交界地方,督兵驻扎,以备策应"。②清廷旋又于九月初九日复谕左宗棠"应遵前旨,在闽境驻扎,毋庸身临前敌,自不必亲统多营"③,以示对这个老臣的"体恤",但左宗棠并没有"遵旨"而行,他感到福建防守"兵力尚单,难资分布",需要他全面部署,便上奏请求对"如何扼要驻扎"等事宜准其"体察情形,随时具奏"。这样,左宗棠在江宁经半个多月的积极筹措,在组军、筹饷和咨商南北洋大臣各调派轮船四五艘帮助援台等方面略有眉目之后,于九月十三日离宁赴榕。
  十月二十七日(12月14日),左宗棠率军抵达福州。此时,福州城内正因前此马尾之败和法军又于八月十三日攻占台湾北部的基隆而人心惶惶,一片混乱。左宗棠的到来,使福州人心大定。据记载,当钦差大臣左宗棠带领军队进入福州城时,"凛凛威风,前面但见旗帜飘扬,上大书'恪靖侯左',中间则队伍排列两行,个个肩荷洋枪,步伐整齐,后面一个乘肥马,执长鞭,头戴双眼花翎,身穿黄绫马褂,……主将左宫保是也"。"盖榕垣当风声鹤唳之秋,经此一番恐怖,一见宫保,无异天神降临,所以敬礼如此也"。①福州人民夹道欢迎"左侯相",在这位钦差大臣行馆的大厅上贴了一副楹联:
  数千里荡节复临,水复山重,半壁东南资保障;
  亿万姓轺车争拥,风清霜肃,十闽上下仰声威。②
  左宗棠在阔别福州18年后重临此地,确实是感慨万分的。然而,他此时无暇回顾往事,只有倾其全力投入到派兵援助台湾和布署闽江防务等紧要军务中去。
  援兵赴台是左宗棠要首先解决的难题。他到福州后两天,就根据对台湾情形进行的"详察",上奏提出必须"妥筹赴援"台湾的主张。他一面"密敕刘铭传速督所部剋日进兵,规口口复基隆";一面根据法军"封禁全台海口"的严重情况,派杨口口在元"密赴厦门一带确探情形,设法雇船暗渡营勇援台",并希望"一俟南洋兵轮赴闽有期,再行调兵分扎马祖澳芭蕉山等处,以图首尾牵制,不任其肆意久据"①,从而打破法国舰队对台湾海峡的封锁。
  左宗棠在福建海军已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原想得到南北洋大臣的支持,各派舰船四五艘援闽。但由北洋大臣李鸿章操纵的北洋海军却拒不南来,由南洋大臣曾国荃控制的南洋海军也借口海路受阻而"遇敌不前"。左宗棠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与德国商人商议雇船,也因其"坚以有碍公法为词"而遭回绝。左宗棠感到:"目前军务重在援台,而援台之兵难在渡海","似此海道梗塞,纵有雄兵,不能飞渡",因而"焦灼万分"。最后,他决定派王诗正统领"恪靖亲军"三营陆续开赴泉州一带,令杨在元从厦门"驰往该处准备渔船多只,俟王诗正兵勇取齐,扮作渔人黑夜偷渡"。左宗棠嘱咐王诗正抵台后遇事禀商刘铭传,并说"军情瞬息千变,如有机会可乘","亦准其相机行事,不必过于拘牵"。②至十二月底,王诗正统带恪靖各营分起分批渡过台湾海峡,抵达台南,增强了台湾的防卫力量。刘铭传、王诗正督率各军力挫强敌,终于保住了台湾。孤拔在企图攻占台湾的阴谋破灭,复经淡水之役败溃和基隆被围后又企图进取浙江镇海,结果又被中国守军打退,孤拔也被击伤,法军只得于光绪十一年二月(1885年3月)退踞澎湖群岛,孤拔不久在此毙命。左宗棠督军援台,对于扭转台湾所面临着的严重危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布置闽江防务是左宗棠要着重对待的第二个问题。闽江海口有一大岛曰瑯崎岛,岛上的金牌与北岸的长门"为入口最要之地"。左宗棠派福建按察使裴荫森、道员刘倬云等"星夜督工,就该处竖立铁桩,横以铁绠,没入水中,安设机器,随时捩转起落,以便我船出入,敌船至则起绠以阻之"。随后,他又于"距省城三十里之林浦、魁歧及闽安右路出海之梅花江,概经垒石填塞,仅容小舟来往"。并在"以上各处均建筑炮台,安放炮位,派兵驻守,可资捍卫而遏敌冲"。①左宗棠还与帮办福建军务的闽浙总督杨昌浚、福州将军穆图善会商"妥筹一切",决定"将海口水道标识立即撤去,并督饬水雷教习将各雷火药装齐,沿港遍布"。左宗棠把长门、金牌各炮台视为"闽港第一关键",布署穆图善驻军于此。穆图善把从马江中起出的被击沉军舰上的大炮"迅催安妥","又将原设各炮次第修备,督同各将弁昼夜巡守。敌船如敢来犯,立予轰击"。被左宗棠视为"第二重门户"的"闽安之南北岸,亦关系紧要,原设备炮台被敌轰毁之后,正在修整。原设各炮亦有数门可以开放"。这样,安放在闽江出海口的铁绠,犹如一把铁锁,而长门、金牌炮台和闽安南北岸炮台则宛如两道铜关,可谓铁锁铜关,互为表里。十二月二十六七日(1885年2月10日、11日),左宗棠同杨昌浚先后出省城,到南台、林浦、马江、闽安南北岸"遍加巡视"。二十八日同到长门、金牌,"各营将士均站队试枪,军容甚肃,各炮台可放之炮亦皆演放数过"。左宗棠通过检查防务情况,满怀信心地说:"如狡寇果来,势难插翅飞过。"①福建前线的防务大为增强,5个多月前马尾之战的悲剧此时已不可能再演了!
第 44/110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