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傅玄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四)观行验实,贵学轻言
  在认识论上,傅玄也是唯物主义的。他的见解与汉代杰出的思想家王充的观点,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相异的地方。
  王充是在力图摆脱两汉之际盛极一时的神学经学的思维模式束缚的同时,通过"知实"的理性思考,系统地批判谶讳迷信那一套荒谬结论的。他提出"考察前后,效验自列"(《论衡·语增》)的原则,以检验一切知识和结论,包括圣贤之言和经学之论,并从逻辑上揭露了神学的自相矛盾,表现出无神论的战斗精神。
  傅玄则是在魏晋之际以"卫道士"的面目出现的。他攻击玄学是"虚无放诞之论",力图挽救传统儒学济世救时的地位,目的是为司马氏政权服务。他认为儒学是"王教"、"至教",是不能怀疑的;礼教"三纲"是"大本",而玄学则是"巧言"、"空言"。因此他一方面提倡"贵教"、"贵学",另一方面主张严格审验"饰辩"之言。傅玄忽视了玄学方法论在理性认识上的巨大贡献,一味强调"校其实","考其迹","责其实事之效",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的范围里,未能摆脱经验论的束缚,这与王充的认识局限是一致的。王充针对的是神学,傅玄针对的是玄学,都具有批判社会思潮的性质,这也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傅玄固守经学传统,他没有对儒家学说提出任何怀疑,只是主张援法入儒、儒法兼济,井吸收其他学说中合理的成分,没有像王充那样敢于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提出怀疑。傅玄重视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崇道德和知识的力量,这与王充的理论也是相近的,都是唯物主义的认识。但是,从方法论与目的论的意义上看,傅玄不像王充那样更具批判色彩。另外,王充思想中的无神论与黄老自然思想,也是傅玄不具有的。傅玄认识论上的指导思想是"有为"论与儒法思想。
  关于傅玄对人性论、社会伦理、历史观等方面的有关论述,我们前面已作过充分的分析,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其中同样反映出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特点。
  ① 杜石然等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 五章第九节,介绍马钧及其成就时,就是利用傅玄提供的资料。其中特别讲到, 马钧所作的翻车,即后世沿用了一千多年的龙骨翻车;"在近代水泵发明之前。 翻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它对于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兼容各家的思想特点
  (一)傅玄政论思想的基础
  前面多次提到过,傅玄政论以荀子思想为宗,又吸收了汉魏思想家、政论家的思想成分,显示了儒法兼济的特点。我们知道,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学术思想中诸子的成就,兼综各家之长,构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荀子沿着孔学传统,论"礼",论"天人之分",总的是近于君主专制的思想。其中道、墨、法等各家学说中的许多内容,也被他吸收并融合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因此,荀子的理论既不是纯粹法家,也不是像孔孟那样的儒家,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儒学。条理化,逻辑性强,更具唯物主义精神,这是荀儒理论的特色。至于汉魏进步思想家、政论家,是在批判经学的神学迷信、批判现实政治的斗争中,提出扭转世风、改变现状的积极主张的。他们要恢复儒学本来的面目,想通过吸收先秦诸子中有益的东西,改造经学。因此,这一时期法、道、名、纵横各家学说甚为流行,与传统儒学融合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同时向传统儒学的挑战的意味也是不容忽视的。
  傅玄生活的时代,汉末以来的动乱局面并未彻底扭转,思想界的混乱情形也没有太大改观。儒学不振,玄学正盛,"无为"之风弥漫。他站在司马氏的立场上,既拥护司马氏的代魏篡立之举,又不满司马氏施政为治之行,主张"慎有为"而实现君主专制。"慎"就不可专用法家的那一套;"有为"又 得借用法家的一些做法,而不能沿用道家的那一套。所以,傅玄入晋前的政论与入晋初的上疏,归根到底,是讨论新的司马氏政体如何谋求、如何巩固的问题。他的立场和出发点,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思想界的情形,这些因素决定了他只能从儒法兼济的荀子思想中寻求支持,也必须借鉴汉魏以来思想界已经讨论或正在讨论中的积极内容。
  但是必须看到,傅玄并不是简单地取法荀子思想,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将汉魏思想中各种思想成分或弃或取。比如,荀子主"性恶",傅玄没有照搬这一观点,而是充分吸收了汉代讨论中深化了的认识,提出了"水性说"。再比如,傅玄重工艺发明的思想观点,不仅是荀子没有论及过的,而且也是汉魏思想中很突出的独到见解。还有,傅玄从政治上对玄学的评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他同时代的人几乎再没有第二人像他那样发表类似的意见。总之,他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同时,经过独立思考,增加了新的内容。
  (二)兼容各家之长
  在考察傅玄思想的特点时,应该注意到他对各家学术思想如何认识的问题。他说:见虎一毛,不知其斑。道家笑儒者之拘,儒者嗤道家之放,皆不见本也。(《意林》)又说:??设所修出于为道者,则言自然而贵玄虚;所修出于为儒者,则言分制而贵公正;所修出于为纵横者,则言权宜而贵变常。九家殊务,各有所长??(《长短经·大体》)还说:圣人之道如天地,诸子之异如四时,四时相反,天地合而通焉。(《意林》)以上这些言论清楚地表明,傅玄对各家学说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各有所长",显得通达而不偏狭;"合而通",所通为"圣人之道",则有偏重而无偏废。在这一点上,傅玄也比荀子豁达大度。钱钟书先生讲,"术之相非者各有其是,道之已分者原可以合",而"荀(子)门户见深,伐异而不存同",傅玄的"合而通"之论颇有《庄子·天下篇》的"遗意"。①现在,我们从几个方面考察说明《傅子》是兼容各家之长的这一特点。
  第一,从引用前哲先贤的言论来看。傅玄不仅摘录了夏禹的话(《举贤》)、《虞书》上的话(《通志》、《安民》)、《周书》上的话(《法刑》)、《易传》上的话(《礼乐》)、《诗经·大雅》中的诗句(《正心》)、孔子的言论(《仁论》),而且还用了老子的话(《义信》)、孟子的话(《三国志·荀攸传》注引)、韩非子的话(《长短经·知人》),以及汉末荀悦《申鉴》中的文字(《仁论》)。另外,傅玄还转引过当时人的一些意见,如钟繇论肉刑(《意林》引),皇甫谧论管宁(《三国志·管宁传》注引),曹羲论法刑(《意林引》)。所有这些引用文字,傅玄都是表示赞同的,是作为论证或说明中的正面主张加以采用的。
  第二,从内容上来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各家学说往往互相补充,绝对不会有截然有别的界限,这是十分正常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是这样,魏晋之际各种学说纷坛而兴的现象也是如此。傅玄受荀儒影响较深,而荀子上承田齐法家,下启韩非、李斯等法家主张,改造了儒家的"礼",加进了"法"的内容,"礼""法"并称,儒法兼济,这一特点在《傅子》里体现得十分清楚,毋庸重复多讲。现在我们要着重讲一下《傅子》里反映出的其他几家学说的内容。道家学说是讲"君人南面之术"的,它提出的"道"、"本末"、"无为"的概念,在傅玄的政论、上疏里常常使用。不过,傅玄是从古今"成败存亡祸福"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吸取道家学说中"秉要执本"、"清虚自守"的积极成分,与儒法家"有为"而治的思想相贯通,提出新的"南面术"的;他扬弃了道家"卑弱以自持"的一面,批判了其中"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清虚可以为治"(班固语)的"放者"之论。所以他不赞成自称儒者的人笼统地嗤笑道家"放"的消极一面。
  墨家学说在认识论上,强调经验,重视感性认识。傅玄关于知人识人方面重实效事功的言论,关于对玄学抽象思维中"虚无"不实之论的反感态度,无疑是受到这一学说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但是,他也不赞成墨家的"兼爱"、"短丧"的主张,认为前者是"废亲"之论,后者是"忘忧"之论,坚持的又是儒家立场。
  名家学说侧重于"名位"、"礼数"。汉魏时代名理学十分盛行,循名责实,辨名析理,推进了逻辑学的发展。《傅子》中有关名理方面的内容也不少。比如下面这段记载:汉末有管秋阳者,与弟及伴一人避乱俱行。天雨雪。粮绝。谓其弟曰:"今不食伴,则三人俱死。"乃与弟共杀之,得粮达舍。后遇赦,无罪。此人可谓义士乎?孔文学曰:"管秋阳爱先人遗体,① 参见《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390 页。
  食伴无嫌也。"荀侍中难曰:"秋阳贪生杀生,岂无罪邪?"文举曰:"此伴非会友也。若管仲啖鲍叔,贡禹食王阳,此则不可。向所杀者,犹鸟兽而能言耳。今有犬啮一狸,狸啮一鹦鹉,何足怪也!昔重耳恋齐女,而欲食狐偃;叔敖怒楚师,而欲食伍参,贤哲之忿,犹欲啖人,而况遭穷者乎!"(《意林》卷五)
第 50/88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