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杜甫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在杜甫的诞生地河南巩县南瑶湾村,建有杜甫故里纪念馆。杜甫的墓地则有七八处之多,其中湖南耒阳、平江、河南巩县、恒师的四座历来被当地人民认为是真的杜甫墓,至今争论不休,可见人们多么希望诗人是长眠在他们家乡的土地上!
  从泰山石壁上多处铭刻的《望岳》到岳阳楼畔的《登岳阳楼》诗碑,杜甫描绘祖国河山的壮丽诗句到处被刻石、铭碑,这些诗句不但与所咏河山相映生辉,而且为自然景物抹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杜甫对书画艺术有深刻的理解,杜诗与书画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书家多喜爱书写杜诗,仅收藏于成都杜甫草堂的杜诗书法作品就有出自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傅山、郑燮、刘塘、何绍基、康有为、章太炎、吴昌硕、于右任、沈尹默、叶恭绰等名家之手的珍品数十幅。杜诗也为绘画艺术提供了无穷的题材,历代画家多有杜甫诗意图传世,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人赵葵作杜甫诗意图长卷。现代画家的社甫诗意图更为常见,仅杜甫草堂收藏的即有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陈之佛、吴作人、陈半了、李苦禅、王个簃、吴湖帆、吴镜汀、朱妃瞻诸家之作,美不胜收。
  杜甫的影响还进入了通俗文学的领域,从金院本《杜甫游春》开始,杜甫成为戏剧人物,元杂剧、明清传奇都有敷演杜甫故事的剧作,共有八种之多,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杜甫的热爱。
  由此可见,杜甫的影响决非局限于诗国,也决非局限于文学范围,而是广泛地进入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各个领域,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当然,上述种种仅是有形的文化形态,而杜甫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深层次的体现却是① 见田守真《历代的杜甫戏》,《草堂》1986 年第1 期。
  无形的,那就是对民族性格的潜移默化。我们在第四章中论述了杜甫坚定踏实的人生态度、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及优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些素质正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中最有光辉的部分。虽说这种民族性格的陶铸不是少数个人的功劳,但杜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由于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带有审美的意味,而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又是中华文化诸形态中传播面最为广泛、感召力最为巨大的一种,所以杜甫的文化意义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诚如闻一多先生所云,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
  随着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杜甫的影响早已越过了国界。从十三世纪开始,杜诗就在我们的亚洲邻国日本、朝鲜和越南广泛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爱。从十九世纪起,杜诗又被译成各种欧洲文字介绍给西方人民,并受到西方汉学家越来越大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影响远及异国并非仅仅是由于杜诗艺术造诣产生的巨大魅力,而且也是由于杜甫的人格力量发出的夺目光辉。在日本,"五山文学"的开山祖师虎关师炼(1278-1346)被公认为日本杜诗学的鼻祖,虎关的弟子中岩园月(1300-1375)不仅热爱杜诗,而且从杜诗中汲取精神力量,曾作《偶看社诗有感而作》一诗以抒发愤自励之志。中岩的弟子义堂周信(1325-1388)更是极力推崇杜甫的人格与道德精神,盛赞杜甫的忠义气节。杜甫对日本诗人的思想境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江户时代的著名诗人松尾芭蕉(1644-1694)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头陀袋中珍藏着一部杜诗,可见他的诗歌受杜诗影响决非偶然。①在朝鲜,早在李朝世宗二十五年(1443)就动员了当时最优秀的学者翻译杜诗,历时四十年,于成宗十二年(1481)刊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杜诗译本--《杜诗谚解》,对朝鲜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的朝鲜杜诗学者李丙畴先生说:"杜甫的诗散发出浓郁的参与意识,对现实进行揭露","他思念祖国、忧国忧民的诗句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永恒的警句,拨动着千万人的心弦。"①在美国,杜甫的声誉与日俱增,著名的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思(Ken-nethRexroth)认为杜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杜甫在某些方面比莎士比亚或荷马更为优秀,至少是更自然、更亲切。雷氏还指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的坚信、爱、宽宏大量、沉着和同情,唯有这些品格才能拯救世界,所以养育杜甫的文化比荷马接受的文化更古老、更明智。雷氏深情地称颂社甫说:"我三十年来沉浸在他的诗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个较为高尚的人。"②在俄国,杜诗被许多著名大学列入课程,叶·谢列布里亚科夫在他所著的《杜甫评传》一书中强调杜甫的巨大影响在于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和高超的诗艺,他说:"这位古代优秀作家的诗句至今还能激励读者,在他们心中激起高尚的思想和情操。"③从这些挂一漏万的叙述就可看出,杜甫① 参看许志刚《杜诗在日本的传播》,《文史知识》1992 年第1 期。
  ① 见《社诗研究三十载》,《国外社会科学》1988 年第5 期。按:1991 年5 月、8 月,笔者在南京、成都两次会晤李丙畴先生,李先生对社甫的景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 见屈夫、张子清《论中美诗歌的交叉影响》,《外国文学评论》1991 年第3 期。按:雷氏选译的《中国诗百首》("OneHundredPoemsFromtheChinese",PublishedbyJamesLaughlin,1959,PrintedinIta1y)一书中,杜诗占的比重最大,达三十五首之多。
  ③ 见李明滨《杜甫的声誉早已超越国界》,《杜甫研究学刊》1991 年第1 期。不仅是一位赢得世界性声誉的伟大诗人,而且被公认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越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人物越能赢得世界民族之林的尊敬,杜甫的世界意义正是深深地植根于他为之贡献一生的中华文化之中。
  1961 年12 月15 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决定将杜甫列为次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1962 年,在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之际,世界各地举行了广泛的纪念活动,例如日本广播协会(NHK)邀请杜诗专家吉川幸次郎教授开设了"杜诗在日本"的讲座。可以预测,随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扬光大,杜甫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
  我们的伟大诗人将与哺育他的伟大思想文化一道万古长存。

 
附录  杜甫简谱
  一岁唐睿宗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唐玄宗先天元年(712)  正月一日,杜甫生于河南巩县瑶湾忖。四岁唐玄宗开元三年(715)  寄养于洛阳姑母家,得重病几死。
  六岁开元五年(717)  寄居河南郾城,得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岁开元六年(718)  始学作诗,曾咏风凰。
  九岁开元八年(720)  能书大字。
  十四岁开元十三年(725)  在洛阳与崔尚、魏启心等交游。曾于歧王李范、秘书监崔涤宅听李龟年歌。
  十九岁开元十八年(730)  游晋至郇瑕,未几返洛阳。
第 60/115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