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名家作品 »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第三届《金瓯缺》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郭药师这才真正积极地行动起来.他立刻发兵把严密监视他的萧余庆捉起来,尽占府库中的财帛粮食,稳定了城里的秩序.然后派甄五臣、赵延寿两名统将率部前去迎接宋军,负弩前驱.过了两天,他本人也到统帅部来参见都统制刘延庆.
常胜军的迎降,涿、易两州的收复以及其他各地义军的响应,为北宋军直趋芦沟河、攻打燕京城铺平了道路.于是在几个月前,甚至于在旬日前还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变得可能了,或者说,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什么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了.
十月初,有一支十多个人的巡哨队奉命出去巡哨.他们都是刘鞈在真定招募的新兵,号称"敢战士",由一名姓岳的二十一岁的小队长率领.他受到的命令只是在附近地区巡哨,但这个青年军官显示出过人的胆略和出众的才能,他不仅仅以完成这样一个普通的任务为满足.经过当地居民的响导,他们这支队伍居然远远越出任务的范围,渡过芦沟河,一直巡哨到燕京城下.这个姓岳的小军官还画下一幅形式上不那么正规化,而在实际上却很有参考价值的军用地图,标明他们经过的道路、河流、桥梁、渡口以及他们所了解到的辽军的薄弱配备情况,向军前汇报(这幅地图中他错误地把燕京城标上了黄龙府的名称,认为黄龙府就是燕京城的别称.这个错觉在他头脑里扭不过来,以至到了许多年以后,他已成为一代名将,还认为自己曾到过黄龙府).
这个小小的军官由于这一越轨行动而受到纪律处分.但是军队是一种奇怪的组织单位.有时受到奖励的人反而被大家鄙视,受到处分的反而被人们称道.这个小小的军官因为这一次受的处分忽然成为大家注目的人物了,他干下的这件小小的越规行为壮了许多人的胆量,特别是壮了都统制刘延庆本人的胆.刘延庆本来也是个急功好利之徒,现在看到前方形势发展得如此迅速,辽方的防御系统似乎已经全面崩溃,他的大本营再要牛步化地前进,显然是跟不上形势了.他忽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忽然忘记了一切的"持重"、"谨慎",以急行军的姿态把统帅部从新城搬到易州、又从易州搬到涿州,不断地北移,累得宣抚司的僚属们气喘吁吁地赶不上来,叫苦连天.他们显然也是为了要抢到抢先得到的好处,忘记了所有的"持重""谨慎",一反前议,快马加鞭地从河间府一直追赶上来.
牛拦军的阻击,基本上是停止了,有相当军事才能的萧斡里剌这时在南线负责指挥,他不断地把正规部队往后撤,最后和萧干的大军会合在一起.北宋军队顺利地到达芦沟河南岸,这才发现萧干、萧斡里剌统率的奚军还是相当完整的.一部分有组织的契丹军这时也在他们的指挥下,与北宋军隔河对峙.看来还待经过一场决战,才能分出雌雄.
要立功逞能的郭药师及时献上一条奇袭燕京城的计策.这条计策大胆泼辣,要冒相当的风险,但是郭药师言之凿凿,似乎很有把握.按照形势来分析,也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很多高级将领都支持它,刘锜也支持它,刘延庆对此也感到很大的兴趣.既然大家的意见一致,经过一次军事会议的详细讨论,确定了奇袭的具体部署以后,就迅速行动起来.
十月廿三夜晚,杨可世、郭药师率领先行军,然后是刘光世率领接应军,两批人马,先后出发.他们要绕过辽大军的背后,乘敌之虚,迂回曲折地前去奇袭燕京.计划经过周密研究,切实可行.在付诸实施时,一切也都很顺利.只要奇袭得手,两百多年来的辽局,在两,三天内就可以见分晓.而北宋建国以来一百多年的军事活动,也没有比这次奇袭更加重要的.因此奇袭军出发后,大家都在兴奋、紧张地等候捷报.
(四)
好像一根绷紧得太长久的弦线,如果不是一下子绷断了,就会失去弹性,慢慢地松弛下来.残辽政权中大部分统治阶级的心理状态就是这样.经过十年来辽、金之间的血战(那是一系列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的激战)以及这一、二年来风雨飘摇的动荡形势(那是数度使他们濒于亡国边缘结果又奇迹般地把他们保存下来的动荡形势),特别是经过这几个月以来决定归降宋朝以后,又发动了一次大战打败宋军,胜利了又把大军撤退以缩短防线的微妙局面以后,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培养成一种安之若泰的心理,并没有那么紧张、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也不是上下一致,发奋图强,力挽狂澜,反而是乐天知命,变得相当安定和轻松了.他们既没有把刘延庆的十万大军压芦沟河而阵,直薄京师的处境看成为不得了的大事情,更不会觉察到北宋军已经在发动一场将在几天内就可以决定他们国家命运的奇袭战,而加以预防、反击.
总而言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处在一种麻木不仁的心理状态中.这是持续得太久长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造成的后果.
目前辽政权的中心人物是萧皇后——她的闺名为普贤女,成年后嫁了已被封为国王的耶律淳,她受册封为德妃.随着耶律淳晋级为皇帝,她也晋级为皇后.耶律淳逝世后,她改元称制,已成为事实的女皇帝,但在称呼上仍保持皇后的称号.如果单从表面上看来,在决定她国家命运的前夕,十月廿三这一天,她也和平常一样安闲地处理政务,和平常一样安闲地与大臣们筹商御敌之计,只有一点儿区别,就是在当天傍晚,她发出了明晨要到芦沟河前线去御驾亲征的命令.摄政的皇太后御驾亲征,是辽的传统.当年澶渊之役,景宗睿智皇后萧燕就带着小皇帝圣宗御驾亲征,几番冲锋陷阵,最后定下和约,被传为一时盛事.如今萧皇后以祖宗为法,也要发动一次亲征.对于她,好奇和炫耀的成分多于悲壮的成分.因此,即使下了这样一道不寻常的命令后,她的态度还是像往常一样端庄矜重,从容不迫,有着充分的自信,丝毫不显得慌张失措.
难道以聪明、能干、见事明白著称的萧皇后没有看出危机已迫在眉睫之间?不错,她确实是聪明、能干、见事明白的,否则她怎能从一个普通的贵族妇女一跃而居皇后之位?她的这个皇后并非依靠丈夫之力,而是丈夫依靠她微妙、灵活的手腕,才使丈夫坐上皇帝的宝座的.她确实是聪明、能干、见事明白的.可是聪明人有时也会干蠢事,他们总是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局面、控制局面,主观上自信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客观上却常用一双自作聪明的手亲自铸造了危机,成为自己的掘墓人而不自觉.
在人类历史中曾有屡见不鲜的例子表明以聪明、能干为其特点的典型人物总是得到了很多、失败于一夕,在非决定性的事务上积累了很多便宜,在决定性的事务上一败涂地.除了思想麻痹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外,还有种种其他的原因.
萧皇后一生复杂的经历,正好说明她是属于上述的一种典型.
萧皇后出身在一个中上级的奚贵族家庭,她攀上了一门好亲.自从与耶律淳结婚的第一天开始,她就理所当然地进入辽的最高统治层,并且开始了一帆风顺的政治和交际生活.她一贯地运用不露声色、不着痕迹的巧妙手段,协调各方面的人事关系,博得从天祚帝以次的契丹、奚贵族以及汉儿的高级南面官等一致的好评.一般说来在男性中间普遍获得好评的妇女,未必能在同性中间获得同样的声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这一条物理规律也适用于人事,但她却与众不同地能够使同阶层的妇女们也对她发生好感.这是因为她运用了另一条物理规律:减少摩擦面就能加速事物运动推进的速度,这一条物理规律似乎也适用于人事.从两性之间得到的好声誉给她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她使得老拙无能的丈夫突出于所有的宗室之上,高踞贵族的首席,后来又使他成为皇帝.其实以"亲"、以"尊"、以"能"这几项标准来看,他都轮不到皇帝的座位.很显然,这是靠贤内助替他铺平了道路.后来她又使脾气急躁、有勇无谋的哥哥萧干超出于实力派的耶律大石以上,封为四军大王,统帅全国的军队.又使得资格比较后进的南面官汉儿李处温突出于老资格的左企弓、虞仲文之上,雄踞首台之职.在文武两方面,她都能左右逢源.当丈夫病危之际,她已经在事实上代替丈夫日理万机.丈夫逝世以后,无子可传,在名义上,她也取得摄政的地位,改元称制.这个位置对于她正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用不着花多少气力,制造什么舆论,自然而然地就落到她身上来了.
现在她面临着北宋军队的进攻;面临着境内汉儿、甚至还有契丹人、奚人、室韦人、渤海人等参加在内的武装反抗,面临着奚、契丹两大族贵族之间的矛盾等麻烦事情.这一切都难不倒她.她抱着充分的自信坐上了宝座,似乎已经胸有成竹地着手去解决这些难题,相信一定能够妥善地解决它们,如果没有这一股气凌山河的气概,她就没有勇气登上这个宝座了.
可是她毕竟碰上了一件以她的聪明、能干也无法解决的难题.她导演不好《将相和》这出在现实政治舞台上演出的戏.她没法在耶律大石与李处温的矛盾中间想出一项妥善的、可以两面摆平的好办法.形势逼得她非要在两者之间有所取舍不可.
耶律大石和李处温两人并无个人恩怨,李处温十分明白他以一个汉儿南面官的身分要保牢首相的位置,一方面固然需要皇后的撑腰,一方面也要得到军方实力派耶律大石的支持.他也明白萧干虽然号称四军大王,实际的灵魂掌握在耶律大石手里,何况萧干对自己也没有好感.因此他对待耶律大石的态度多少有点巴结、讨好的意味.从耶律大石一面来说,过去他固然瞧不起汉儿的南面官李处温,但是瞧不起的程度也没有超过左企弓等其他的汉儿.李处温身为首台,为顾全大局计,见了面也不免要点点头,敷衍两句.自从发现了赵良嗣的来信,特别发现了他和马扩的勾结,危及宗社以后,这才形成不两立之势.他决心要诛灭李处温、李奭父子俩以安社稷.这个决心早向萧干披露过,得到萧干的同意.不幸萧干在皇后面前漏了风声,皇后一听到消息,不禁大惊失色,她坚决地制止他们的行动,并想采取措施,把事情缓和下来,消弥于无形.
皇后起先是亲自出面替李处温解释,说他"矢忠为国,一心无二,朕知之甚深,林牙休中了宋人的反间之计".后来索性加封李处温为蕃、汉马步兵都元帅,让他插手到军队中来,在名义上,萧干和耶律大石都要受他的节制,使耶律大石有所顾忌,不敢贸然下手.这两个步骤都未能奏效,耶律大石还是扬言要尽诛逆贼,这迫使她不得不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把耶律大石软禁起来,以保全李处温父子的政冶地位和身家财产.
萧皇后明知道耶津大石是国家的柱石,是真正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把他软禁起来,其直接引起的后果就是全体契丹贵族和契丹军队的解体,进一步就是整个政权的解体.以萧皇后一向的聪明能干、见事明白,她不是看不到这些明显的后果.何况采取这样激烈的步骤,与她一贯奉行的生活信条——不要增加摩擦面也是不相符合的.她主观上决不愿意发生这种事故,可是她不能不这样做,因为她没有其他的选择.
第 196/377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