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名家作品 »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第三届《金瓯缺》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三哥保重!"
马扩一直听到他们翻出后墙时,才去睡觉.正因为彼此都不知道今后有没有再度会面的可能,这"后会有期"四个字对他们变得特别沉重.
(二)
第二天,马扩、王介儒一行人刚起床,就被耶律大石从前线派来的军队严密地"保护"起来.他们被"保护"得这样周到,以致在三天之内,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大门一步.
直到廿九日傍晚,忽然听到一阵契丹话的喧呼声.接着就有人用汉语大声地传呼.
"大石统领专诚前来拜谒马宣赞."
传呼声未绝,耶律大石不带一个随从,自己迈着蹩脚的大步走进来了.
耶律大石只有中等身材,算不得是个很高大的人,但他在精神上和(禁止)上都很结实,没有因为一战得利而虚胖起来.历史上有的是那种由于某一方面的暂时的成就就装模作样,把自己变得像只气球似的胖鼓鼓、轻飘飘的人物,因而他们就终于不得不成为昙花一现的英雄.他们的成功被他们的虚骄抵消了.他们有限的容积盛不下逾量的成功,就要从身体中溢出来.
耶律大石当然是高自位置的.这种高自位置不是产生于被胜利冲昏了的头脑,而是产生于他生活实践中的优越感.这是一切高亢英鹫的人物的共同赋性,但他又有着自己的明显特性.他非常坦率,简直坦率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他用着好像对一个朋友、同僚甚至是他亲密的幕僚那样坦率的态度来对待马扩.这一方面因为他非常欣赏马扩在燕京所做的一切事情,他认为马扩是个能够大大加害于他的朝廷甚至他个人的人物.他不重视马扩之加害,因为这种加害,已经被自己先发制人的胜利打破了,他所看重的只是马扩之能够大大加害于他.因为能够加害于耶律大石的人,也必然是一个非常的人物.另一方面又因为他有着这样坚强的自信,相信自己已经做过的和正待要去做的一切事情,对于具有像马扩这样一级水平(他能够做出他在燕京所做的那些事情)的对手,一定能够理解他、欣赏他.他深信自己的事业,从自己一面的立场来看,都是必要的而且又是必能成功的,他不怕在马扩面前泄密,反而告诉了他许多机密话,希望得到他的同情和支持.
一个真正卓越的人物,对于他心目中看得起的谈话对象是坦率的,不愿对他保密.虽然在马扩入境之初,他曾经命令要严格地保守军事秘密,现在面对着马扩本人,他却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许多想法都谈出来了.这种从战略意义上来说的蔑视保密,与其说出自他的坦率,毋宁说出自他的自信,他不相信在马扩面前泄了密,就会给他带来多少不利之处.
现在他老老实实地告诉马扩:根据他和萧干在战前的安排,准备宋使马扩和王介儒一行人抵达前线时,立刻把他们全部杀死,彻底破坏和议,以加强破釜沉舟地击败宋军的决心.他说幸而在他们到达以前,战争已经胜利结束,现在没有必要再杀害他们了.他似乎用咨询的眼光,征求马扩对于下面一个可能出于他的意外的决定有什么意见.
他的见解是,他现在已经说服萧干,改变原议,要求马扩陪同王介儒到宣抚司去谈判辽、宋合作,共同防御女真的问题.他们已经利用这三天的时间到燕京去换了国书回来.
"马某受命前来招抚贵朝君臣,"马扩简单地回答道,"其他之议,未敢与闻."
"好个招抚贵朝君臣,"耶律大石竖起拇指称赞道,"马宣赞只身直入虎穴,把李门下父子玩于掌股之间,荧惑圣听,迫成和约,胆大包天,堪称为一时豪杰.倘非俺一力主张出击,大辽的宗社就不可闻问了.如果认真要算起这笔账来,俺前线的将士可真要对不起宣赞了.只是如今事过境迁,这段前话,不必再提了."
耶律大石轻轻一笔缴销了马扩的招抚之议,接着就从现实出发,继续阐述他的和议计划.
"想我两朝,兵祸不解,正好让金人坐收渔翁之利,其愚莫及.何如双方翻然变计,重缔旧好,联防以御金寇,使女真稍戢野心,才可保得几十年的太平,否则惟有同归于糜烂之一途.贵朝未必信我敦好之诚,但俺之此议,确是为了两朝之好.这等大事,贵在当机立断.不识贵朝君臣,有此卓识,力促其成否?"
说到贵朝君臣时,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轻蔑感,然后略为停顿一下,接下去说:
"贵朝朝议嚣然,议论横生,徒托空言,无裨实际.这个俺所深知,岂可与言天下之大计?只有宣赞,出入行间,又曾仆仆于辽、金道上,洞悉三朝虚实,俺心中早就挑中了宣赞,要在宣赞面前倾谈为快.宣赞且道此议进行得通否?"
联辽防金之议,在萧皇后与马扩的谈话中,曾略露端倪,从马扩个人的见解看来,也认为很有价值.但是马扩可以赞同的是以宋朝为主的联合抗金战线,现在一战以后,辽的地位已反客为主,这种近于城下之盟的协议,无论如何是马扩所不能考虑的.
"林牙此议,"他还是严正地回答道,"马某刚才已经说过,不愿与闻."
第 166/377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