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名家作品 »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第三届《金瓯缺》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马宣赞来得正好,本使找得你好苦!"知道在什么场合需要摆出怎样一副面孔的童贯满面春风地说,"宣赞手里拿的什么?想是这两天躲在哪个角落里精心撰写的条陈吧,且待本使看来."
"马某无状,擅自潜入敌后,刺探得敌情归来,写了这分条陈,请宣抚过目."
"宣赞公而忘私,深入敌阵,忠勇可嘉.这分条陈,既是精心撰写的,定是斐然可观."
童贯不急于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是他在进行一项棘手的交易中常常使用的手法.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他用了看起来相当认真的态度读了条陈,倾听马扩口头陈述的补充意见,还带着一种他童贯不但是从善如流能够接受你的建议,而且向来对你马宣赞另眼看待,在别人围攻之中,特别保护你、宽容你、信任你的表情,鼓励他继续畅谈自己的主张.
但是正当马扩谈到问题的核心,说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马某主张……"时,童贯抓住这句他用得着的话,就截断马扩的建议,把自己的要求提出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谓壮志凌云!"童贯以一种非常赞许的态度称赞了马扩,然后说,"宣赞深入敌境之议,与本使所想的不谋而合.本使正待要派人去燕京勾当一件要公,只是事关重大,任务又有些危险,倘非智勇兼备、肝胆过人,怎敢肩此重任?本使想来想去,不得其人,看来非要宣赞前去辛苦一趟不可."
"宣抚有何委遣,就请直言."
童贯乘机提出要马扩去辽廷谕降的任务,并把情况大概介绍了一下.
虽然同样是到辽境去活动,但童贯派下来和马扩自己设想的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任务.身为大官僚的童贯只看到劝谕辽廷君臣的重要作用,只要办到君臣归降,大事必成,犹如身为大将的种师道只看到策反军队的重要作用,只要将帅倒戈,大事必成.他们的着眼点都放在上层.来自社会基层,在思想感情上本来与广大人民有着血肉联系的马扩,经过此番北行,已经开始看到组织人民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把目光转向基层.他此刻就是带着这个生气勃勃的新鲜印象来和童贯谈话的.他们的立足点不同,着眼点不同,他们的见解不是不谋而合,而是大相径庭.马扩首先在自己的内心中把童贯的这句谀词抹掉了.
然后他考虑现实问题.
童贯是宣抚使,是统帅,他的命令对于属员具有极大的约束力.马扩虽然经常去干上级没有给他规定的工作,却无权拒绝在正当的职权范围内,上级指派给他的任务.再则这项任务的本身确实相当重要,马扩自问在同僚之间并无适当的人选可以去完成它.还有,童贯一再强调此行的危险性,巧妙地刺激了他的冒险心,这也增加了他的决心.他沉思片刻后,毅然回答道:
"既然宣抚有令,苟利于国家,马某焉敢爱惜微躯,二三其词,托故不行?司里办好了公事文件,马某赍之即去.只是尚有几点愚见,用敢披胆沥陈,请宣抚采纳施行!"
"宣赞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童贯看到马扩沉思时,唯恐他意存犹豫,不愿接受任务,没想到他一开口就爽快地答应了,心里很高兴,现在听马扩说,尚有几点愚见,心里想道:"这小子倒也机灵,一面接受任务,一面就把条件摆出来了."
不过,做买卖要公平合理,双方同意,彼此有利,才能成交,这是什么都不相信的童贯唯一相信的一条真理.他不但准备充分满足他,还特别讨好地抢先道:"宣赞有所要请,本使力所能及的,无不遵办.在保州的宝眷,司里立当派人前去料理,宣赞对这个就不必操心了."
"马某要求的不是这些,家母也不在保州,宣抚不必为此费心."马扩一笑道,"马某此行,要挑选几个熟悉北道的'归正人'为伴当."
"可以,可以.宣赞要谁伴行,都可照办,司里决不过问,并可借以官衔,立功回来后再加赏擢."
"马某去后,刚才那份条陈,务请宣抚斟酌施行."
"行,行.宣赞条陈中的第一款,司里早已三令五申,要前线将士好好迎接归正人,明天再派人下去,专司其事,务要切实做到衣食无虞,量才录用,宣赞尽可放心了.至于第二款,派人潜赴敌后活动,此议也深得吾心,只怕难得合适的人选,容与刘参谋商议后,再作定夺如何?"
"这一著深关重大,马某在条陈中已剀切陈词,义无不尽.务请宣抚当机立断,持之以坚.至于派去的人选,马某倒想推荐一个人去,必能胜任."
"宣赞待要推荐哪个?"
第 136/377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