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得让俺上山去见见他两位也好!"
"你今日去了,明天就见到他两位.这个俺给你打包票."
马扩就是在这一片起义声中到达敌后的,他直接或间接地听到这些议论.所有参加义军或准备参加义军的乡亲们都是这样公开、热闹、兴高采烈地谈论这些,好像谈到他们去赶一次集、赛一次会.马扩完全没有必要掩盖自己的身分.赵杰在这个地区里的联系面是这样广泛,熟人是这样多,人们听到这一对牛头不对马嘴的表兄弟来了,不禁都哈哈大笑起来.但是人人都喜欢他,保护他,热情地把他们迎接到自己家里去,宰(又鸟)杀鹅地款待他们,不然就煮两个(又鸟)蛋,煨一斤芋艿,塞进他们的衣怀.乡亲们都以做这样一个东道主为自豪.他们每到一处,邻居们都跑来问东问西,打听消息,了解情况.也有人把出于主观愿望的过于乐观的道听途说反过来告诉马扩.譬如说董庞儿的义军已经打进易州城,郭药师统率全军反正.譬如说燕王病死,燕京城里乱成一团.又说白沟河边的大军已被南军打败,败兵正纷纷向燕京退去等等.这些消息虽不可靠,却也足以觇民意之所向.
赵杰希望把马扩带去见见张关羽,可惜张关羽、董庞儿都不在附近的山里,赵杰只好把马扩带上他族兄在那里当头目的一个小山寨.
马扩是带着这样一个疑问上山去的:既然义军的声势已经如此浩大,他们为什么不乘势结聚起来,攻城掠地,直迫燕京,还要上山结寨为保守自固之计?这个问题的本身也表示马扩对形势的估计是过于乐观了.义军总的人数虽多,可还没有团结成为一支凝固的力量,譬如说这座山寨,也树起了"董"字大旗,他们的头儿却还没有跟董庞儿见过面,还有待进一步的联系.再说辽军虽退,随时仍可卷土重来,对他们的力量也不可低估.
这个小小的山寨,正确地回答了马扩的问题.
当义军还在积贮力量的时期,选择依山傍水之处,筑垒结寨,作为根据地,以图发展,这完全符合兵法上所谓"以己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这一战略原则.当然一旦时机成熟了,具有攻城掠地的实力,就可以倾寨而出,流动作战,不必再拘守山寨.这要看形势的发展而定.
结寨筑垒是北方人民抗辽斗争的传统形式.据赵杰的族兄告诉马扩,在畿西、南一带遍布这样的山寨,有的山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他们这座山寨就是在六十年前旧垒的废基上增修而成的.马扩看到它的规模虽小,却布置得井井有条.特别注意对外的交通线和汲水道,这里都渗透了实际作战的经验教训,这给予马扩非常深刻的印象.
赵杰、马扩下山后,又去找了甄六臣.
甄六臣的五哥甄五臣被关进营房去了,就连他身为统将,也要恪遵将令,可见得郭药师这道命令的严格.他们几番想混进营房去找他,都没有成功.马扩未便久待,就写了一封亲笔信,托甄六臣有机会转递.甄六臣满有把握地保证道:"俺五哥久有拨乱反正之心,只是找不到道路.天幸宣赞来此,俺找到门路见到他,包管有好消息奉告.宣赞只管放心回去等候."
联系常胜军不是马扩此来的主要目的,这个渺茫的保证也不是他的主要收获.马扩这次在敌后逗留了六天,联系了广大群众,接触到一系列新鲜事物,大大开拓了他的思想境界,这才是他的主要收获.
他原先就有潜入敌后的意图,那是因为受到南归者的启发,引起了自己的好奇心和冒险心,也因为前线没有战争,他又不愿闲着双手,宁愿到敌后去看看有什么可干的.究竟他自己也不太明确到底为了什么要点,去了有多大的作用?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他提供了关于敌后情况的令人神往的描述和一个最理想的向导.使这个愿望得以实现.他最初考虑这个行动时,偶然和触机的成分很大,他不可能在当时就已经自觉到由于这次实地观察导致而来的一种思想对他一生事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过了这次实践,随着他眼界的不断扩大,思想的频繁活动,有一种全新的、活跃的想法逐渐在他头脑里酝酿形成了.当然这还要等到与以后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完全成熟.但就在当时,它已经是这样富于说服力,这样充满着大胆和充沛的生命力,把他吸引进一个他从来进入的领域.
马扩在这六天中,在这片广袤的敌后地区中看到的活生生的事实使他明白巨大的积极的反抗力量存在于广大人民中间,如果把这股力量更加有计划,更加集中地组织起来,就可以构成一条强大的敌后战线,开辟一片广袤无垠的敌后战场.与前线的正规部队配合得好,就可以把敌军放到前后受敌的不利地位上,促使胜利迅速到来.
过去,他曾经理性地推断.大量汉儿来参加军队,将成为我军的一个主要兵源.这毕竟还是主观的臆断.现在,他深入敌后,感性地看到这支生力军不但正在形成,而且还以如火如荼之势,继长增高.这一连串活跃的印象,经他反复的推理,使他的思想飞跃一步,他毫无疑问地相信它将发挥他过去无论如何料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马扩雄心勃勃地要想在这条战线、这片战场上一显身手,要想把这场已经点燃起来的烽火烧得更加炽烈,更加旺盛,要想把这座岌岌可危的残辽江山烧为一堆灰烬.这是马扩在他的真正的事业的发轫点上跨出的有意义的第一步.
(五)
马扩回到本军后,就把最近的一些想法,概括成为两条简单具体的意见(不用说,赵杰已成为他朝夕相处不可暂离的参谋),给宣抚使上了条陈.第一,他要求派专人负责接待南归的汉儿,妥善安排他们的食宿生计,甄别强弱,分配一定的任务给他们干,严禁杀掠奸污、逼献财物,以安向化者之心.第二,他坚决主张派人到敌后去组织武装力量,联系山里的义军,以便与大军"桴鼓相应,内外夹攻",而收歼敌之效.他顺便也谈到自己此行的收获,然后毛遂自荐地推荐自己去担任后面的这项任务.
这分条陈,如果要按照正式手续,通过宣抚司层层上转到童贯手里,大约他会看也不看,往柜子里一塞,就算了事.这种临时制钉的木柜就是专门用来收容这种特别炮制的条陈的.军兴以来,条陈多得汗牛充栋,上条陈的人,目的不在于希望童贯真能采纳他的意见,而在于希望让童贯注意到他的大名,赏识他是个有用之才,把条陈当作他进入仕宦之途的敲门砖.马扩十分了解司里对条陈采取的一般处理方式,他不愿自己的条陈落到那种命运,于是用了非常的手段,把条陈直接递送给童贯.
宣抚使童贯亲自派人到处去找马宣赞,找了两天没有着落,想不到这个马扩自己找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