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水的情景究竟如何呢?可以方便查阅到的文字资料实在很少,我们
往往需要通过老前辈的口传,才得以知晓其细节的。当年在北京卖水
的大都是山东人,聚居于前门肉市街一带(那里的水井多且水质好),
除了用小驴拉木质大水车往远处卖水外,还有用小木推车在近处卖水
的。小推车西边各挂一只木桶,前面还有一副对联:「一轮明似月,两
腿快如风。」最有趣的是横批:「借光二哥」。为什么不写「借光大哥」
呢?因为都是山东人,忌讳 「武大郎」。了解了这些细节,当年北京市
民的生活图景,便凸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从中所体味到的,绝不仅仅
是当年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发展阶段的剖面观——
是的,我们对 「文化」这个辞汇的理解应当超出狭义的规范,实际上,
一定的生活方式,它所具有的所有细节,便构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不
仅包括人们的文字著述、艺术创作,而且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
乃至社会存在的各个方面。
现在我们走进了钟鼓楼附近的这个四合院,我们实际上就是面对
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市民社会的特定文化景观。对于这个院落
中的这些不同的人们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差
异、相激相荡,我们或许一时还不能洞察阐释、预测导引,然而在尽
可能如实而细微的反映中,我们也许能有所领悟,并且至少可以为明
天的北京人多多少少留下一点不拘一格的斑驳资料。
生活,在这个小院中毫无间断地流动著。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