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经过;六、闹堂。其中第五项,曾很使一些新郎新娘难堪,但对比
于解放前的婚仪,最具革命性、新颖感、人情味的,恰是这个环节。
新郎新娘闯过了这一环节,那么,下边的闹堂——如让他们共咬一块
糖果啦、共争一只苹果啦(由一未婚小青年站在椅子上,用细线拴一
只苹果,不断引逗,新郎新娘应欠脚、跳跃争夺苹果)……等等,就
都不至于怯场了。这一格局大体上维系到「文革」之前。「文革」中,
不少人采取「静悄悄」的方式结婚,就是除了父母、兄弟姊妹等最直
系的亲属,旁系亲属和朋友一概都不惊动,关起门来吃一餐后,也不
过分头向有关的人散一点糖果而已,所以人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惊叹:
「怎么,他们已经结婚了么?」「你都办完事了?怎么事前连个招呼也
不打?」当然,也有举行正式婚礼的,则一般包括下列几项仪式:一、
对领袖像挥动 「小红书」,「敬祝万寿无疆!」凡三次;一九七一年以前,
则还要依样 「敬祝永远健康!」三次;二、请 「革委会」(或「工宣队」、
「军宣队」)领导讲话 (一般都鼓励新婚夫妇「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
革命」):三、由「革委会」(或「工宣队」、「军宣队」)赠送礼品——
一般都是用红丝带扎结的 「红宝书」,这可能已是新婚夫妇所得到的第
四套、第五套;四、新婚夫妇表态(一般本著「三忠于」、「四无限」
的精神,表示要「千万不忘……」、「活学活用……」);五、余兴,或
背诵 「老三篇」,或演唱 「革命样板戏」。这种婚礼当然是不设宴席的,
一般只有糖果、茶水,更有只以「一杯清茶」而体现其「破四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