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学经典 » 名著经典 » 推拿按摩介绍以及发展简史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什么是推拿
古代称推拿为按摩、按乔,是中国起源很早的一种治病防病的养生术。在还没有中药汤剂给人治病的时候,就已有用推拿的方法给人治病。推拿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隋唐时期,甚至出现了按摩博士、按摩师等职位。推拿疗法的理论依据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它们在人体内彼此紧密相连,纵横交错,内通五脏六腑、外络肢体皮毛,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起着兴气血、通阴阳、养脏腑、利关节的作用。如果气血循经顺利运行。那么人自然身体健康,如果气血运行受阻,人就产生疾病。推拿疗法就是能够使经络畅通阴阳平衡,从而使人保持一个健康状态。
推拿发展到今天名门各派有几百家之多。各种手法五花八门,但他们都要求基本动作具备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特点。因为,追宗溯源,所有推拿的方法均来自同一渊源。
推拿疗法是一门普遍适用于老年、青年、儿童、妇女的治疗方式,副作用少,应用范围广泛,可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自我保健方法。但要达到因人因病施治,对推拿大夫的要求却很高。要得心应手地运用推拿技术不仅要了解西医学中人体骨骼、血脉、肌肉的解剖,还要掌握中医经络学说,牢记各个穴位的位置。
又说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推拿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推拿、运动推拿和医疗推拿。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的确由来巳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按摩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包含着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目前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我国不断的得到发展,充实 和提高。尤其是近四十年来,由于西医学习中医,开办中医学院,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又对推拿机理开始进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这对推拿又是一个很大的促进。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人重视我国这一传统疗法,据了解有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朝鲜、日本、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瑞典、西班牙、越南、阿根廷等国家来我国学习。还有一些聘我国专家出国开办学习班。这说明中国的推拿行手法治疗疾病已受到世界的重视。
发展简史
按摩,古称按鞒。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原始社会,人类杂与大自然的斗争中,自身难免会遭到损伤或发生基本。如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损伤出血时,人们便本能地用手按压以止血;当损伤使局部部位隆起时,人们又本能地通过抚摩、揉动使隆起变小或消失,从而缓解了肿痛。在长期的认识实践过程中,按摩逐渐从无意识的偶然动作演变成为人们自由运用的系统的治疗方法。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载述:按蹻之法出自我国中州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生活安逸,环境潮湿,民众“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的缘故。
 按摩是我过最古老的医疗方法。远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明间医生扁鹊用按摩、针灸等方法成功地抢救虢太子的例子。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典--《皇帝内经》,共36卷162篇,其中《素问》9篇论及按摩,《灵枢》有5篇论述按摩。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内经》对按摩疗法有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继承和发扬按摩奠定了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按摩以成为人民医疗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皇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在此时期问世。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有《金匮要略》中介绍了前胸按压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术和膏摩治疗方法;《肘后备急方》有爪掐人中治疗晕厥患者的急救法。《内经》还对本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了介绍,指出各种痹证、痛证、痿证及某些急症可以按摩治疗,而腹部患有脓肿者则应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时期对本疗法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内经》中曾有按摩工具的记载,《九针》中的“圆针”,既用于针灸,也用于按摩,常配合使用。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拿等治疗方法(《周礼注疏》),这是有关本疗法医治实例的最早文献记载。
 在三国时期,开始形成按摩与导引、外用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出现膏摩、火灸。名医华佗曰:“伤寒得始,一日在皮肤,在膏摩火灸即愈。”他还根据虎、鹿、熊、猿、鹤是动作,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科,又相应建立了按摩医政。《隋书。五官志》中有按摩博士2人的记载,这说明隋代已设有按摩博士的官职。《旧唐书。职官志》载有按摩博士1人,保健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按摩博士在保健按摩师和按摩工的协助下,知道按摩生学习按摩导引之法,开始了在官府重视下有组织地开展按摩教学活动。此时有按摩专著问世,如《按摩导引经十卷》。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均有导引按摩之法;《千金要方》云“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卤上及足心,甚逼风寒。”;唐代王冰认为“按,谓抑按皮肉;蹻,谓捷举手足”,说明本疗法既有在体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举足投手的肢体活动。《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系统的按摩疗法。隋唐时期设立了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职别,并在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嗣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普及和发展。
 宋、金、元时期,按摩疗法得到了进一布的发展。这时,不仅其治疗范围扩大了,而且还将按摩用于妇科催产。宋代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间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咛间生一男子。”,这说明当时按摩对处理难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到了明代,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医政十三科之一。随着按摩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按摩专著相继问世,以小儿推拿方面的专著居多,如我国现存最早似的小儿按摩书籍〈小儿按摩经〉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清代,“崇儒尊道”的封建礼教占据统治地位,认为按摩“有伤大雅”,属劳力者的“贱技”,系非“奉君之道”,遂使按摩术遭到政府的冷落。但由于按摩疗效显著,故在民间仍有发展,特别是小儿推拿比较盛行。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小儿推拿专著,如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优科推拿法〉、钱怀村的〈小儿推拿直录〉、张振钧的〈厘正按摩要术〉、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这一时期对伤科病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医宗金鉴〉中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随着经验的丰富,在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按摩的治疗法则和适应证也有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按摩疗法和中医同学遭凄惨命运。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对中医学特别是按摩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态度。1929年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又在1936年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根据”,一律不许执业,从而排斥了中医的社会地位,按摩更被人们视为医家小道。于是,从事按摩这以寥寥无几。与此相反,巫神之道却趁机行事,假借按摩手技为其说教涂脂抹粉、故弄玄虚,严重歪曲了按摩疗法。真正的按摩疗法仅仅停留在家传口授的窘地。
明清时期,在全面总结推拿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流派,有关专著达数十种之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保证了中医的研究和发展,全国各地办起了按摩推拿学校、专科医院。按摩推拿的治疗范围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同时还开展了按摩作用和治病机理的初步研究,以及按摩推拿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出版了〈按摩疗法〉〈中医推拿讲义〉〈中医按摩学简编〉〈中医按摩脏腑图点穴法〉〈新推拿十八法祥解〉等按摩专著。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进一步重视中医的发展,其中按摩教育和医疗机构也纷纷建立或恢复。上海、北京、河南、陕西、山西等市相继恢复兴办了按摩学校,一些中医院校增设了针推系,培养了数已千计的按摩人才。80年代,长春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新疆中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相继开办了盲人按摩大专班和本科班。90年代,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盲人按摩中心对全国盲人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实施规范化行业管理。目前,全国盲人按摩事业正沿着健康的轨道蓬勃发展。
第 1/2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