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攘久久,洪钧到底还是跪了一跪。潘祖荫被人强捺在东面太师椅上受了礼,少不得有一番赞扬的话。
“平心而论,文卿这本卷子,写作俱佳,如有神助;众论所归,绝无半点侥幸。”他说:“我是早就从字上看出来了,有人问我,我不肯说,说了就可能害了文卿了!”
“是!老师栽培,真不知道怎么报答?”洪钧当然也要谦虚,“其实,清卿的文章,比我高明。”
“清卿也好,可惜长了些。”潘祖荫起身说道:“文卿该去拜一拜其他几位老师,我不多坐了。”
“回头我去给太老师、老师、师母请安。”
“不必,不必!有空就来,没有空明天再说。”潘祖荫放低了声音说:“倭中堂为人方正,你去的时候不要穿得太华丽。”
“是!多谢老师关照。”
因为潘祖荫有此叮嘱,所以洪钧特意换一身朴实无华的旧衣服去谒见倭仁。到门先送贽敬与红包,升堂以大礼参拜。倭仁受了礼,却不受他的贽敬;从袖子里将一个包着一百两银票的红包,亲手递还门生,说是:“我知道你境况不怎么好,无须有此。你收了回去吧!”
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若非倭仁的道学出了名,一定会令人疑心,是不是老师嫌贽敬菲薄,在发脾气?不过,谁知倭仁此举是出于体谅门生的厚意,洪钧仍然恳挚地一再请求“赏收”。无奈师命不可违,只好在“长者赐,不敢辞”的道理之下,不安地收回红包。
“你的老亲都在堂?”倭仁亲切地开始跟状元门生叙家常。
“先父见背了;老母在堂。”
“你们昆仲几位?”
“四个。”洪钧答说,“门生行三。”
“想来早已娶亲了?”
“是!”
“世居苏州?”
“门生原籍安徽歙县。先父手里迁到苏州的。”
“苏州我也住过,财赋之区不免奢靡。当年汤文正的遗爱,如今不大看得见了。”
一代理学名臣的汤斌,康熙初年当江苏巡抚,在苏州留下的遗爱甚多。洪钧不知倭仁指的是哪一点,无从置答,只好含汉糊糊地答应着。
“为人总要看重名教二字。尤其是读书人,如果连这两个字都可以不顾,则编氓之民,无父无君,岂不是不足怪了?”倭仁很起劲地说:“你如今独占鳌头,一言一行,为天下观瞻所系;更当敦品励行,作士林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