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司事也像洪钧初闻蔼如提到“下关东”那样,心存疑虑,无以为答。及至牛八爷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是想延聘他到营口去管炉房,潘司事顿有喜出望外之感。不过他很坦率地言明在先,知道营口炉房是怎么回事,对这一行的经营管理,却是外行,自信得过的,只有忠实谨慎四字。
牛八爷回答得很好,他就是看中他忠实谨慎;至于炉房的经营,自有多年的熟手负责,他不懂不要紧。而且相信以他的虚心好学,要成为这一行的内行,亦非难事。
“就这样三言两语说定了。”蔼如用欣快的声音说:“牛八爷待他真不错,讲明一年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薪水;年终花红作十股派,他得一股半。另外送他五百两银子的安家费;小潘分文不用,全数交给我替霞初还账。看样子有两年功夫,他跟霞初的好事就可以成功了。”
“这倒真是件好事。想不到小潘有此意外机缘!”洪钧为潘司事与霞初高兴之余,不免更有愧对蔼如之感,因而不自觉地叹了口气。
蔼如自然感到奇怪,双目灼灼地望着他问:“好端端地叹什么气?”
“你不知道我心里的事!”洪钧不愿多说,顾而言他地问:“小潘去了以后,可有信来?”
“有的。昨天还有一封信来,在我这里。”
信是写给霞初的。无非杂叙营口的风土人情以及宾主相得的情形;又说年下封银,牛八爷让他回烟台过年。但营口早已封冻,船舶不通,须从营口南行山路三百余里,到金州的貌子窝搭船。预计腊月二十七八,才能到达。最后当然也问到蔼如,又问洪钧何时归来?
“貌子窝这个地方我知道;明末毛文龙屯兵之处。海口向南,所以不容易冻。”洪钧就说了这两句,再无别话。将信交还了蔼如,只是坐着发愣。
“这趟进京,花费不少吧。”
“还好。”洪钧答说,“潘观察送了我二百两银子的盘缠,我还省下了五十两,寄回苏州去了。”
“喔,”蔼如抬眼说道:“我倒想起一件事来,你苏州府上的住址是不是叫圆峤巷?”
“是啊!”洪钧问道,“你怎么忽然想起这么一句话来问?”
“是这样的。”蔼如从容答道:“十天以前,我在银号里汇了一百两银子到府上。告诉他们的住址:苏州圆峤巷洪举人府上。深怕写错了汇不到,对了就行了。”
洪钧一听这话,大感意外;心里有种无可形容的感觉,不知是感激还是不安,只怔怔地望着她,好半天说不出话。
“也不是我的钱。”蔼如依旧保持着那种若无其事的神态,“小潘的五百两银子存在我这里,暂且挪动一下也不要紧。”
“唉!”洪钧的眼眶润湿了,“我不知道怎么跟你说才好?”
“不要说,”蔼如很快地回答,“说了就俗了。”
她是如此超脱,洪钧倒不便再说了;但内心的感触甚深,想起两句诗,便即低声吟道:“也应有泪流知己,只觉无颜对俗人!”
蔼如听第一句即有似曾相识之感;听完第二句,越发可以确定,曾在哪里读过,就是一时想不起出处。因而问说:“是谁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