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会耐心地告诉他:"记住,姜桂茶养出巴蜀。我们今日吃的茶,全是古巴蜀出来的。"
杭天醉便点点头说:"我知道的。"
"你怎么知道?"父亲有些惊奇。
"陆子的《茶经》里说的呀!"杭天醉便回答,"茶清怕要我把《茶经》背下来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有两人合抱者……"
父亲便有些安慰亦有些悻然,不甘心地问:"茶清伯还教你什么?"
杭天醉歪着头想了一下,说:"还有,早先,茶是念'茶'的。所以叫'烹茶净具,武阳买茶'。"
"还有呢?"杭九斋长眼睛睁大了,"他跟你说了王褒吗?跟你说了《憧约》了吗?跟你说了这'烹茶净具武阳买茶'的来历吗?"
杭天醉不知道父亲为什么顶了真,为什么较上了劲,他便惶恐地摇着头说:"没有,没有……"
父亲松了口气,脸上浮出了笑容。父亲颀长的身材,穿一件熟罗的长衫,外套一件一字襟马甲,手上拿着把酒金画牡丹团扇,便一五一十地给儿子开了讲。一位二千年前本与杭氏家族了无瓜葛的书生,便被父亲杭九斋的牡丹团扇,一扇一扇,翩然而至于儿子杭天醉的眼前。
大约两千年前,中国西汉宣帝的神爵年间,有一个专治孔孟之道的风流儒生,名叫王褒(?一前61),字子渊,四);【资中人氏,前往成都赶考。
其时,王褒尚未成为以后的谏议大夫,寄居在成都安志里——他亡友的家中。
亡友有妻,名唤杨惠,青春年少,红颜薄命。而子渊好酒,焉知其不好色乎?一来二往,便与那小寡妇有了私情。
作了女主人情人的王书生,从此有了半个主人的自豪与权力,使唤起杨惠那个叫便了的家童,便也如同使唤自己的书童一般了。
而那个名唤便了的家童,为什么竟如此讨厌资中儒生王子渊呢?每次王褒指使他去打酒,他就嘟嘟嚷嚷满心眼的不耐烦。是因为他与从前的男主人主仆甚洽;还是因为他有他的道德标准,以为书生的行为有伤风化不能苟同;抑或诚如他自己以为的,他的职责范围仅仅是看守寡妇丈夫的墓地而非替寡妇情人打酒?
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他终于拒绝替儒生王子渊打酒了。他甚至索性跑到亡故的主人坟上去大哭了,且哭且诉:"当初主人把我买来,只是让我看家,并不是要我为其他什么野男人酿酒的呀!"尚未入朝做官的王褒气得要死又不能公开惩罚于他,只好怀恨在心。但仇恨入心里是要发芽的,后备的谏议大夫尚未开始向皇帝提意见,便首先向情人发难了。
情人一听便生了气,认为丢了脸面,说:"这个便了,身价一万五干钱,我把他卖给你算了,看他还敢不敢不给你酿酒。"
王褒说:"好啊。我正愁缺个家童呢,我这就写张契约吧。"
这份被称之为《憧约》的契约,虽然是文件不是诗歌,但王褒还是写得四六骄文洋洋洒洒,从晨到夜,从春到冬,从家事杂务到田间耕作,从执戈巡守到收租纳税,从个人起居饮食到对待邻居,从手中编织到市上贩卖,百般苦役,细细规定,倘不听话,鞭打百下。
两千年前风流且不免残忍的书生,万万没有想到,他为中国茶业和中国茶文化史,留下了最早、最可靠的文字史料。
后来的茶人们在读王褒的《憧约》时,肯定不会遗漏下那两句话,一句叫"烹茶净具",另一句叫"武阳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