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形势继续恶化.
群众的和平请愿并未感动朝臣,反而是朝臣要出来替李邦彦报仇.此时王时雍、王宗濋已悄悄地调来范琼所部向几千人马,在宫廷广场的外围布防,布置下一层层的天罗地网,把群众四面包围起来.然后,王时雍悍然出面,威胁群众道:"太学生敢以布衣劫天子,当行诛戮!"十多名刽子手忽然在禁兵队伍中拥出来,把陈东簇定了,不离左右.根本没有想到要逃走的陈东,这时挺身在斧钺之间,一面说服太学生的同伴,不要盲动,一面严词责诘二王,何故动兵.二王不敢与陈东打话,却派了王宗濋的兄弟王宗沔飞骑入内,请旨诛戮陈东.他们单等圣旨一到,就要杀死陈东,然后趁群众混乱害怕之际,以铁骑冲击,对这许多犯上作乱的老百姓实行血腥镇压.
被激怒的群众再也忍耐不住了,他们高呼狂喊,手撼门柱,脚蹬砖地,有的还戟指大骂以抗议官方的威胁.和平请愿逐渐变为一场大风暴.它终于惊动了渊圣皇帝.他现在从深宫中走出来,坐在福宁殿上沉思.当时他的亲信大臣只有吴敏一人在侧,其余的都被隔绝在外,内监们进进出出,传递消息.他们带来不少威胁性的谣言,目的是想激怒渊圣以加强他实行镇压的决心.后来王宗沔进来请旨,更是非要渊圣马上下旨把陈东当场正法不可,否则"大祸立降,宫禁将化成灰烬,陛下不知葬身何处矣!"
是流人民的血以取悦少数人,还是取得多数人的同情?是杀人媚敌,还是接受人民的意志拒和求战?一向在歧途中徘徊的渊圣这时必须作出决断来应付事变了.在这间不容发的当儿,他出乎大臣内侍们的意料之外,毅然决定登上宣德门,亲自与群众直接见面.在人民的欢呼声中,他派吴敏宣旨:
"诸生上书,朕已亲览,备悉忠义.当放行⑥."
只有为朝廷做点好事的时候,吴敏才显得理直气壮,腰板挺直.这道圣旨虽然只有寥寥十五个字,却充分肯定太学生的上书,充分肯定群众行动的正义性.吴敏读来,正词崭崭,语音琅然.顷刻间,宣德楼下响起一阵阵震撼天地的"万岁"声.人民用了出自内心的"嵩呼"答谢渊圣的英明决定.
渊圣皇帝的名字是与昏庸柔懦的评语联系在一起的.他一生没有主张,没有决断,没有勇气,永远让别人牵着鼻子走路,是个典型的亡国之君.尽管如此,他却不是暴君,不是屠夫.在处理宣德门事件上,他没有受左右群小的影响,不听王时雍和两个娘舅的嗾使而对群众实行血腥镇压.他毅然下旨释放陈东,还全部接受群众的意见,复种师道、李纲之职,罢黜李邦彦,重新确立战守之计.所有这些"发放",都是正确的,英明的.这是他一生中难得的一次按照自己的主见行事而获得人民群众的好感.
历史是公正的,即使是一个功业彪炳照耀史册的杰出统治者,如果他一生中有过一次采用流血镇压的手段来对付旨在保护国家利益的群众运动,他也要受到强烈的谴责.历史对他作出最后评价时,不免要加上一句"功过不相掩".
渊圣答应复种、李之职,派去宣召种、李入朝的御药监朱拱之是大内监梁师成的死党,是宰相李邦彦的密友,自然不甘心把他们那一伙好不容易得来的胜利成果拱手让人.这个朱拱之行事干活杀气腾腾,绝不象他的名字那样谦逊有礼.他竟把圣旨藏匿起来,自己藏身别院,准备挨到群众散去,一天大事就可雾消烟散.官家面前,他自有办法搪塞.他想得好不称心如意!却不料奉旨护卫他前去宣诏的银枪班卢万痛恨他的卖国行为.两人争执起来,卢万把他揪到群众面前,宣布他的罪状.太学生们是深知他的底蕴的,围城之初他隐匿过渊圣向西军征兵的手诏不发.不久前又隐匿官家召回皇后、皇子的手诏,现在三罪俱发,太学生和知情的群众不觉大愤.小关索李宝一拳把他打翻在地,大家一涌向前,一阵殴击,立时击毙.后来又陆续搜出朱拱之的死党大小内监二十余人.他们有的已躲入深宫内,在禁军和内监们协同下,一一擒出,都被群众击毙了.这件暴烈的行动纯然出于群众的义愤,陈东他们既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临时也无法制止.这是在这一天大运动中唯一发生的流血事件.
奸党们的阴谋把群众教乖了.他们坚持不看见李纲、种师道本人决不解散.等到渊圣再次派人把他们召上楼来,当场宣布复职时,已近傍晚.群众又一次爆发出欢乐的狂呼,他们欢呼种、李依旧部署在战守的岗位上,欢呼渊圣的英明决定,欢呼奸党们阴谋诡计彻底失败,也欢呼自己的胜利、人民的胜利.长久的欢呼,一直延续到夜间,这才陆续散队.
这就是北宋史上著名的群众爱国运动"宣德门事件"的本末.它虽然爆发于靖康元年二月初五这一天,却植因于长期来的主战、主和两派的斗争,这种斗争始终贯穿于从正月初六开始的一个月的围城时期中.它是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不可分割的部份.
(八)
宣德门事件不仅是一次政治斗争的胜利,也是军事斗争胜利的关键.二月初五这一天,斡离不挥军猛攻东西北三壁城门,其猛烈的程度较之正月初六,初七的攻城战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宋军在人民斗争的鼓舞下,奋勇作战.特别是西北的勤王之师在吴革等将领指挥下,一再击退金军的攻势,最后迫使金军全面退却,军事的胜利和人民斗争的胜利几乎是在当天黄昏时分同时取得的.
慑于宋朝军民的威力,久天以后,斡离不不待勒索的金银足额,就统率金军自动北撤.临走前派人入城辞行,并送来一封拜辞信,说是"非不欲诣阙廷展辞,少叙悃愊,以在军中,不克如愿,谨遣某某等充代辞使副,有些少礼物,具于别幅,谨奉书奏辞."这封信措词之诚挚友善好像一个情好甚笃的亲家探亲后恋恋不舍地分手回去一样.他的言外之意是不久还将再来探一次亲,相信亲家仍会象这次一样热情地接待他.
东京人民取得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的胜利,但是斡离不的军队并未遭到有力的打击.种师道建议尾随追击,使之匹马不还的计划又被主和派大臣否决.被免职的太宰李邦彦代以张邦昌,这叫作换汤不换药.不久张邦昌再度陪伴肃王北上为质,李邦彦官复原位,主和派重新活跃起来,垄断了朝权.
北宋王朝的危机方兴未艾.
①唐德宗时期著名政治家陆贽的奏稿,以议论条达、文章畅通著,为奏议的典范.
②今河南洛阳市.
③弹劾百官的御史台称为台谏.
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称"更",一夜分为五更.北末初的易学家陈抟有"怕到五更头"的政治预言.赵匡胤迷信,改五更为六更.终宋之世,讳言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