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圣皇帝又默然不语.这时,太宰白时中等纷纷奏说京城不可守.一个领京城所的内监陈良弼从内殿跳出来争议道:"京城楼橹,百无一二,又城内樊家岗一带濠河狭浅,决难保守,陛下不可听李纲之言,误了大事."
可守不可守,双方各执一词.渊圣采取了折衷的办法,派李纲与蔡懋、陈良弼一起去新城东壁实地视察城墙濠河,商量出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意见前来回奏.他们出去视察后,双方回来奏对,仍然各执一词,不过陈良弼等一口咬定京城不可守,说不出多少道理来.李纲却提出不少具体的意见,如整饬军马,扬声出战,团结军民,相与坚守,以待西北勤王之师等战守策略,说得渊圣的意思又活动起来.
"卿言之成理,朕志已决,坚守京师,"渊圣点头道,"惟今日大臣中谁堪主持战守之计者,卿试推举其人."
"朝廷平日以高爵厚禄畜养大臣,今日国家有事,正该大臣效命之秋."李纲指名道姓地说,"白时中、李邦彦虽书生,未必知兵,然藉其位号抚驭将士,以抗敌锋,正是职责所在,岂容推辞?"
李纲的话说得咄咄逼人,白时中忘了金殿奏对也有的礼貌,面色发赤,厉声说道:
"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
白时中以李纲之道还治其身,以为这一下可以把李纲吓退了.不料李纲以国事为重,不怕承担艰巨,当渊圣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就老老实实地回答:
"陛下不以臣为庸儒,倘使治兵,愿以死效!"
这时新除知枢密院事吴敏在旁帮衬道:"李纲任事甚勇,可付以大事.惟官卑职微,不足以镇士卒,官家须得加封他才好展布."
"此言极是,"渊圣又不住地点头问,"宰执中可有出缺的报来."
近臣报道,尚书右丞宇文粹中前日随太上皇去毫州进香,尚待补缺.渊圣大喜,立刻写了诏旨,除李纲为尚书右丞,面赐袍服牙笏.看来,渊圣皇帝已经接受李纲的建议,这场争论将以李纲的胜利结束了.
(二)
可是李纲的胜利维持不到半个时辰.
当时车驾回宫内进膳,赐宰执食于崇政殿门外庑.唯白、李两人跟着进内陪侍御膳.不久,他们出来传话:膳毕,宰执们再会于福宁殿,决去留之计,同时任命李纲为东京留守,李棁为副留守.
"决去留之计,"表明渊圣的去留尚未决定,犹待讨论,这与顷刻前说朕决心坚守京师的话发生矛盾,何况又命李纲为东京留守,一般只在御驾离京的情况下才需要有人留守,命他为留守,则不待讨论,渊圣出狩之意已决.李纲知道渊圣在一顿饭中间,听了白、李的话,主张又变.他先发制人,等渊圣一到福宁殿,就力陈御驾不可轻出理由.古代臣僚进谏都要举历史为例,历史的作用,远胜于后来,它是皇帝与臣僚的必修课程,李纲自然也擅长此道.他说:
"唐明皇闻潼关失守,即时幸蜀,宗庙朝廷,碎于贼手,累年后仅能复之.范祖禹以为其失在于不能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安史之乱,唐玄宗弃京师幸蜀,杨贵妃死于马嵬坡,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历史.范祖禹负责编写《资治通鉴》唐史的部分,是唐史专家.李纲引据他的论断加强了进谏的份量.然后他说出本人的意思:"今陛下初即位,中外欣戴,四方之兵,不日云集,虏骑不能久留.舍此而去,如龙脱于渊,车驾朝发而都城夕乱,虽臣等留守,将何补于事?宗庙社稷,且将为丘墟,幸陛下审思之!"
这番话说得非常有力,渊圣低回半天,不能作出决定.一个近身内侍王孝杰却跳出来威胁渊圣道:
"中宫国公已行,陛下岂可留此?"
中宫指渊圣的皇后朱氏,渊圣未即位前,两人曾有一段共患难的经历,情好甚笃,国公是他们尚未满两岁的长子,她们母子俩就是被内侍矫官家之旨劫持上銮舆送出东京的,现在内侍们又反过来说中宫已行,道得官家非走不可.渊圣一听妻儿已经走了,大惊失色,当即走下御榻流泪道:
"卿等休再留朕,朕将亲往陕西,起兵以复京城,决不可留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