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岳丈名叫张宗麟,是1928年入党的上海老地下党党员,后来去了延安。在上海的时 期,与潘有过不少的交往。他告诉我,上海地下党在30年代筹划出版《鲁迅全集)的时 候,潘做了不少组织工作,而他自己出任的是出版经理(关于张宗麟的情况,在《走向混 沌》第一部中,已有简述。张沪正在着手写她父亲的回忆录)。他之所以想到了这个人可能 是潘汉年,不仅仅是根据我说的情况。有党内的老朋友告诉他,潘目前刚刚从监狱中假释出 来不久,由公安部在北京市郊的某个地方进行监护,这完全符合我目击到的情况。老岳丈还 告诉我,潘是一个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共产党人,大约在1955年春天,毛泽东签署了对潘的 逮捕令,他是在北京饭店被抓走的。
当时我只知道潘曾任上海市的领导工作,对老岳丈讲的许多事情一无所知。记得,在当 天的饭桌上,老岳丈因多喝了几杯绍兴黄酒,借着酒兴对我说了延安“抢救运动”的往事, 说到最激动之处,老人竟然涕零泪落。我的老岳母几次制止他再说下去,怕我在劳改队内失 言惹事生非。在我告辞时,老岳丈对我说道:“你和阿沪受得委屈固然不小,但是你们应当 想得开一些;想想那些比你们承受更大的冤枉的人,你们就会少一些失意,多一些生活下去 的勇气。”老人的这一席话,我一直铭刻于心——并写信给张沪,曲里拐弯地告诉她家中老 人的意思。
但是河对岸的那位老者,到底是不是潘汉年,当时没有可能得到结论——直到我平反以 后,去团河农场访故时,我向场方询及这一问题时,场方才明确地回答了我——在桃园水塘 旁边垂钓的老者,正是潘汉年。当时他和他的妻子董慧,住在桃园对岸医院旁边的小院里。 据接近他的干部告诉我,当时他除了垂钓之外,还爱摆弄鲁迅先生送给他的全套俄国作家果 戈里《死魂灵》的木刻。这是出于潘汉年怀念鲁迅,还是那一幅幅《死魂灵》的木刻,使他 对人生有什么联想,在寸步之外劳动的我,没有与潘汉年交谈的机缘,不能妄自推断他看 《死魂灵》时的心态;但是隔河扬起草帽,对我友好地一笑,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后来我们 这些老右于1969年秋重回茶淀。他更是厄运难逃,于1967年初重返秦城监狱)!
由于这块地方水上风光不错,后来林彪出逃之后,涉及到海、陆、空军军种的几十号人 ——其中包括被林立果选中的妃子美女张宁,都被弄到团河来接受过审查。那时候他们住在 桃园旁边的鸡舍,劳动基地却是在桃园。总场技术员云照洋告诉我,张宁当时特别爱默默流 泪。云曾询问她为什么,张宁说她想南京,想念她的妈妈——有这么多历史风云的过客,在 我劳动过的桃园留下感伤和悲哀,以及苦涩的历史背影,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
------------------ 亦凡书库 扫校
第1节 天堂与地狱相隔并不遥远
回首20年的风雪驿路,我在“桃花源”内耕耘的几年,不管怎么说,都是我劳改生涯 中最为轻松的日子。但是留在三畲庄的我的那些同类,由于头上顶着帽子,身份仍属纯粹的 专政对象。特别是到了1963年夏天,社会宽松环境的结束,“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 战鼓,越擂越响,他们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
昔日董维森当右派政治指导员,高元松当中队长时的欢乐气氛,已经不复存在(他俩前 后调离了三畲庄)。当然,这种生活的无常变幻,根本的问题,在于大气候的无常变化;但 也不能说与干部的更迭,没有任何一点关联。记得在董和高主持三畲庄的工作期间,有一个 来自公安系统的右派易稼祥,他在劳动之余,还能向英语尖子刘祖慰、杜友良、刘乃元学习 英语,董对此持支持的态度。再如,来自北京师院中文系的学生高作纯(他与陈独秀的孙女 陈桢年,有着十多年苦涩的情爱史),在这一段时间内,自学完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 之后,中国的政治生活,随着季候风飘忽不定而浓云翻卷,闪耀在老右面前的一线曙光,便 在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
因为偶尔还能与三畲庄的同类们,在田问地头上相遇,便陆续得到以下新闻:一些同类 到了三年的劳教期限,而不能按期解禁。按着法律规定,无论是犯人还是劳教分子,延长刑 期和劳教期,都该有所依据;但是随着政治季候风的转向,刑法成了无极变数,致使到期的 同类,不能按时成为农工(尽管农工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到了期而不能获得解禁的 老右自然产生不满,并由不满而提出有限度的质询——专政干部,不但作不出合理的解释, 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对其进行处罚性的禁闭措施。在这些日子里,高作纯、杨路、李泰沦等 十多位同类先后遭此厄运(杨路为了表示抗议,留起了络腮胡子)——他们被送到犯人区的 禁闭室,去接受不该接受的制裁。早晚一碗稀粥,中午两个窝窝头,此外还要强行让他们自 认罪错——这在1962年是难以想象的。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左转,三畲庄便开始了 一场)‘打鬼”运动,让同类们之间,互相揭发。有一个同类,密报谭天荣在晚学习的时 候,不知在涂抹些什么,于是后来接任董、高工作的干部,便以清扫卫生为名,对谭天荣进 行了搜查。结果从他的笔记本上,查出来一些谁也看不懂的符号,便开始对谭进行审查。由 于在日常生活中,李泰伦与谭天荣比较接近,并教过谭天荣拉二胡,中队便组织了一批同类 从李泰沦开刀:让李揭发谭的反动秘密。李泰伦知道谭天荣学的是速记,但他怕召起对谭的 更大疑惑,一直佯作不知——事情便越闹越大,直到把谭天荣重新送回劳教收容所,又回炉 炼了一段时间,才重新回到三畲庄来。如此这般,不仅昔日的正常改造气氛荡然无存,还使 得同类人人自危。
还有一桩冤案,制造了三畲庄的“莫须有”之最。有一天,同类郭允德在一个烟盒纸片 上,问来自钢铁研究院的老右王玉琦,钢厂轧钢的“轧”字怎么写,是不是“砸”字?王玉 琦告诉了他正确的汉字是“轧”。本来这件事构不成任何政治事件,但事情十分凑巧,郭允 德晚学习时在烟盒纸片上无意地写了“毛泽东”三个字(读报学习时顺手写下来的),之后 他顺手将烟盒扔在了地上。第二天,这张纸片被一个姓刘的同类拾到了,便立刻汇报到了中 队队部,便成了一桩反革命事件。其理由是:那个“砸”字,与“毛泽东”三个字出现在同 一张纸片上。
“打鬼”的行动开始了。同类中有那么几个急于立功的人,对此纸片开始是无限上纲, 后又对郭允德大打出手。学钢铁的王玉琦,出于公道与良心,在会上说明此事的原委,并提 请中队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一问题;另一个名叫史镇华的同类,也在会上提出:如果郭允德 真有仇视毛主席之心,怎么会把纸片随便地丢在地上?这足以证明郭是出于无心。按说知识 分子,都有着缜密的思维,这其中的荒唐,是谁都能分辨清楚的——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窝 里斗的劣根性,当严酷环境到来时便会有淋漓尽致的表演:一群同类蜂拥而上,对主张实事 求是的王玉琦和史镇华,一阵拳脚相加,致使这两个同类变成了“乌眼青”。后来的结果, 令人心悸:为了询问“砸”与“轧”二字之区别的郭允德,被押送犯人队——判了有期徒刑 (到1979年之后才得以平反)。
到了“文革”初期,右派队的形势,变得更加不可收拾。经历过1962年宽松气氛的同 类们,此时已完全绝望。清华大学化学系来的高才生陆浩青,绰号“氯化氢”。他之所以有 了这个外号,不仅因为他的名字与这个化学名称有关,还因为他的脸上缺少血色,使人想到 “氯化氢”的色泽。“文革”乍起之时,他趁同类们出工之际,在仓库内悬梁自尽——多亏 被同类发现从梁上救下,才算活了下来(但是活过来那口气,不等于解决了他对前途的绝 望;后来重返茶淀后,他又一连三次自杀,后文将有叙述)。
另一个使我心惊的消息,令我悲伤了很久很久——那就是我在前文提及的“林妹妹”郑 光第的自杀。看起来他弱不禁风,但是他的根根瘦骨,都可以比作钢筋,足以让苟延残喘的 我及我的同类感到汗颜。他是在解禁之后自戕的,谁也料想不到这个温文尔雅的“二劳 改”、昔日北大化学系的骄子,会有勇气自进天堂:在一大公休时,他去了市内。在游历了 北海和故宫之后,他踯躅在什刹海的堤边。当天色渐渐黑下来以后,他在一个十分幽静的角 落,突然一头扎进了碧色的波涛之中。直到几天之后,农场才来领他的浮尸。他这种死亡方 式的选择,使我的灵魂颤栗了很久,农场里的水塘不少,他非要到皇城里来演出这场与世界 诀别的戏剧,我想只有理性思维非常发达的人,才能作出这种地域性的选择——他想要人们 知道,他的自杀是对那个时代的抗议。而他的外在是那么柔弱,这种外在形象与他的内在坚 强,反差之大,如南极北极。
这里举出的不过是同类们在那个严酷年代中的几个例证。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同类 中的先知先觉,而这种先知先觉,在知识分子中是绝对少数。过去常见书中对自戕行为冠以 懦弱二字,这其实是软弱者掩饰软弱的一种手段——死亡是勇敢者才有的行为,他们之间的 惟一区别,就看这种勇敢的选择价值博大与渺小。毛泽东的这几句话,还是有着它不可取代 的意义的: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陆浩青与郑光弟之自辞人世之举,显然是那个年 代的一部无字的《醒世恒言》。
我所以称他俩为先知先觉,是对比同类而言。1964年的春节,毛泽东召开了多方面的 座谈会,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大多数,再次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广大知识 分子中造成草木皆兵。人人的紧张气氛。”(引自胡绳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社会上尚 且如此,最底层劳改队中的知识分子,情况当然变得更加恶劣。历经了七年多改造的老右, 自然失望之极——他俩意识到中国向“左”升温,还没有个尽头,只有像鲁迅先生说的。 ‘我以我血荐轩辕”那般,表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血祭了——因而我提笔写“桃花源”的 生活回忆时,不能忘却对我的这两个同类进行笔祭。
------------------ 亦凡书库 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