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尚无事则以礼为乱首,主守雌则以强为死徒,任自然则以有忠臣为乱国。《庄子》齐尧桀,黜聪明,谓凡之亡不足以为亡,楚之存不足以为存(此不得以寓言为解)。《列子·杨朱篇》惟纵嗜欲不顾毁誉。《管子》谓惠者民之仇雠,法者民之父母,其书羼杂伪托最多,故兼有道、法、名、农、阴阳、纵横之说。《墨子》除《兼爱》已见斥于《孟子》外,其《非儒》.《公孟》两篇,至为狂悍,《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乃是名家清言,虽略有算学、重学、光学之理,残不可读,无裨致用。《荀子》虽名为儒家,而非十二子,倡性恶,法后王,杀《诗》、《书》,一传之后,即为世道经籍之祸。申不害专用术,论卑行鄙,教人主以不诚。韩非用申之术,兼商之法,惨刻无理,教人主以不任人,不务德。商鞅暴横,尽废孝弟仁义,无足论矣。此外若《吕览》多存古事,大致近儒。《晏子》兼通儒墨,瑕瑜互见。《战国策》考见世变,势不能废。《孙》、《吴)、《尉镣》,兵家专门,尚不害道。尹文、慎到、鹖冠、尸佼,可采无多。至于公孙龙巧言无实,鬼谷阴贼可鄙,皆不足观。……大抵诸家纰缪易见,学者或爱其文采,或节取一义,苟非天资乖险,鲜有事事则傚实见施行者。
对于《老子》,之洞尤其深恶痛绝:
独《老子》见道颇深,功用较博,而开后世君臣苟安误国之风,致陋儒空疏废学之弊,启猾吏巧士挟诈营私软媚无耻之习,其害亦为最巨,功在西汉之初,而病发于二千年之后,是养成顽纯积弱不能自振之中华者,老氏之学为之也。
但是,从学术资料着眼,从诠释、补充儒学的需要出发,张之洞又十分强调先秦诸子之学的珍贵价值。他认为:
子有益于经者三。一证佐事实,一证补诸经伪文佚文,一兼通古训古音。然此为周秦诸子言也,汉魏亦颇有之,至其义理,虽不免偏驳,亦多有合于经义、可相发明者,宜辨其真伪,别其瑜瑕,斯可矣。唐以后子部书最杂,不可同年而语。诸子道术不同,体制各别,然读之亦有法。首在先求训诂,务使碻实可解,切不可空论其文,臆度其理。即如庄子寓言,谓其事多乌有耳,至其文字名物,仍是凿凿可解,文从字顺,岂有著书传后,故令其语在可晓不可晓之间者乎?以经学家实事求是之法读子,其益无限。大抵天地间人情物理,下至猥琐纤末之事,经史所不能尽者,子部无不有之,其趣妙处,较之经史尤易引人入胜。故不读子,不知瓦砾糠粃比无非至道,不读子,不知文章之面目变化百出,莫可端倪也。(今人学古文以为古文,唐宋巨公学诸子以为古文,此古文家秘奥。)此其益人又有在于表里经史之外者矣。
显而易见,张之洞这里所论诸子典籍的学术价值,不惟纠正了当时腐儒排拒诸子之陋见,且于后世治学者,亦有所启迪。清末诸子学的发达,正是对张之洞“读子为通经”说的阐扬和展拓。
①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册,第50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②朱熹语,转引自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第179页,岳麓书社1986年版。
③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卷,第20页。
④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上卷,第20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⑤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第178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二。
③《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
④曾国藩:《讨粤匪檄》,见《曾文正公全集》,上海国学整理社1948年版。
①《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
②《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二十,《复颖州府夏教谕书》。
③《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一,《朱慎南遗书序》。
④《谕纪泽》,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
⑤《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十三,《复夏弢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