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张之洞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①《全集》,卷一,奏议一。
  ②《全集》,卷二二九,家书,致侄子密。
  ③《全集》,卷二百二十六,诗集三,《谢周伯晋惠上海三白瓜时方苦热》。
  ①《全集》,卷二百二十六,诗集三,《湖北三得大雪微雪无数除日赋诗》。

 
第四节 纵横捭阖,进退有据
  张之洞有儒者之风,注重德行修养,然而他又决非迂儒,其为官之道,颇精于谋略。
  清末民初政论家刘禺生《世载堂杂忆》记载,张之洞入枢府后,一日,问幕僚高友唐,外间对自己有何议论。高回答道:“人皆曰岑西林(即岑春董——引者注)不学无术,袁项城(即袁世凯——引者注)不学有术,老师则有学无术。”之洞笑曰:“项城不但有术,且多术矣;予则不但无术,且不能自谓有学。”高对曰:“老成谋国,必有胜算,本从学问中来,房谋杜断,当以老师为归。”之洞莞然。②面对“房谋杜断”的赞誉之词,之洞莞然接受,可见他虽然口称“不但无术,且不能自谓有学”,但其内心,对自己之学与术,还是颇怀自信与自得的。临终之际,之洞对诸子总结平生,“学术行十之四五,治术行十之五六,心术则大中至正已”①,由此足见他对于学术、治术、心术,均有足够的自觉与深切的体会。关于学术、心术,本书另有专论,此处专论之洞的治术。
  之洞不愧一代能臣,工于心计,精于权变,善于转圜。对于仕途坎坷、官场倾轧之种种机关,可谓尽得其钥。惟其如此,他才能驾驶人生之舟,于艰险莫测的宦海沉浮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要而言之,之洞之治术,约有以下数端:
  (一)慎独避嫌
  张之洞早年人党清流,议论风发,锋芒毕露,已对朝中权贵,多有触怒。外放疆吏后,大事兴革,“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②更难免遭夙怨物议。光绪十九年(1893年),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于两广总督任内,“兴居无节,号令不时”,任用肖小,姿意挥霍。朝廷谕令刘坤一、李翰章确查具奏。刘、李据实禀报,为之洞辨诬,“并无懒见僚属,用人不公,兴居无节,苛罚滥用等情”。③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又有人奏劾之洞于暂署两江总督时,藉筹措军资办理捐借之名,于省城苏州“拦户编查,横搜大索”。
  这次之洞为己申刷:臣虽为外吏,本系迂儒,深知固结民心乃可捍御外患,且到任未久,无德及人,纵无干誉之心。亦岂肯故为敛怨之事。若谓臣过于拘泥矜慎,不能猝筹巨款则诚有之,若谓肆意苛求,似与臣用意正为相反。原奏所云各节,何以讹传力讯至于如此之甚,臣实未解其故。①虽云“未解其故”,但之洞内心明白,谦恭谨微,慎独修行,乃是避除嫌疑,驳斥物议的最好方法。他在《连珠诗之六》中写道:
  善饮者善醉,善骑者善坠,
  隐祸由忽萌,高才以矜累,
  ……
  得意忌再往,上人休自忲。
  ……
  极讷该万辩,无争处常贵,
  初患不可胜,不如味无味。
第 67/117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